這本書有點厚,總共42.7萬字。一兩天團子看不完,陸陸續續抽空看一點,花了一個星期時間總算看完了。
看書名會以為內容只寫了溥儀前半生,實際上可以說是溥儀的大半生。
因為全書從1906年溥儀出生寫到1959年被特赦,而溥儀去世于1967年,這本書幾乎已經囊括了溥儀的一生。
全書按照時間線來敘述,寫了溥儀的家世與童年生活;北京的“小朝廷”;偽滿洲帝國時期的經歷;蘇聯生活;在監獄的時光。
溥儀的人生經歷還是很豐富的,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擁有傳奇經歷。
想了解溥儀是怎樣一個人,他的一生又是怎樣度過的?這本書值得花時間好好閱讀。
書名:《我的前半生》
作者:愛新覺羅·溥儀
本文作者:團子的成長筆記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一,登極與退位
團子看這部分內容時唏噓不已,溥儀登基時才3歲,只是個幼童,卻被推上皇帝的寶座。
3歲的孩子你能指望多懂事,所以不出意外,如書中所述,幼小的溥儀被父親扶著坐在寶座上接受網王公大臣的朝賀時大哭不已。
指望3歲孩子能安安穩穩地坐在寶座上,這也不太可能,溥儀哭喊著要回家。
什么都不懂的年紀當了皇帝,3年后也就是1911年,6歲的溥儀退位,當皇帝時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退位時也還是個稚子。
這一章節讀完,團子的感受是,從慈禧去世后,清朝沒有一個能鎮得住局勢的人。
隆裕太后不通政事,溥儀父親就更沒有什么政治才能,溥儀才幾歲。
這種局面下,可不就被袁世凱拿捏。
二,帝王生活
“其所以荒謬,就在于中華號稱為民國,人類進入了二十世紀,而我仍然過著原封未動的帝王生活,呼吸著十九世紀遺下的灰塵。”
清朝已經覆滅,但封建思想不是一時半會能轉變過來,尤其溥儀畢竟是清朝末代皇帝,日常生活起居仍然像一個皇帝那樣。
退位時溥儀也才6歲,但從小就接受眾人跪拜,溥儀的生活圈子依舊保持著封建傳統。
溥儀去頤和園游玩,身后跟著一大串人,警察一路戒嚴開道;去一次御花園,要么坐轎,步行的話有太監攙扶,還有一大堆太監拿著各種物品;用膳就更奢華,一頓有約30種菜肴……
ps:一頓這么多菜,還真就是擺擺排場,實際上溥儀并不會食用這些菜肴,但光是排場就已經夠我們想象。
“我這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雞鴨,其中我這五歲的孩子要用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雞鴨。”
一個5歲的孩子,飯量再大,一個人一個月也吃不完800多斤肉,但吃不完是一回事,該準備還是要準備,一定程度上排場大也是身份和地位的體現。
總之就是,看時代,那時候已經是民國,看溥儀的生活,仍然是封建帝王那一套。
外面是民國,溥儀生活的圈子仍然是清朝,一個中國,兩個世界。
溥儀生活奢華程度是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的,食物吃不完,衣服穿不完,服侍的人也超多,這里就不詳細寫,有興趣的伙伴可以去閱讀書中“帝王生活”這一章節,團子可謂是大開眼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看完這節內容,團子更能體會杜甫這句詩的含義。
三,母子之間
書中溥儀所說,他擁有好幾個母親,實際上并沒有得到什么真正的母愛。
前面說了皇帝的生活很奢侈,排場很大,這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皇帝的生活真舒適,實際并非如此。
溥儀小時候還被關禁閉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被關小黑屋。
書中原文內容如下:
我在八九歲以前,每逢心情急躁、發脾氣折磨人的時候,我的總管太監張謙和或者阮進壽就會做出這樣的診斷和治療:“萬歲爺心里有火,唱一唱敗敗火吧。”說著,就把我推進一間小屋里——多數是毓慶宮里面的那間放“毛凳兒”的屋子,然后倒插上門。
被關在小屋中不允許出來,溥儀大喊大叫都沒用。
是這些太監吃了豹子膽嗎?當然不是。
這是清朝祖傳的傳統,不僅溥儀被這么對待過,他的弟弟妹妹也是如此。
隆裕太后去世后,溥儀名義上的母親就剩宮中4位太妃了。
但溥儀與太妃們感情也很淡薄,日常見面就像每天要完成既定任務一樣。溥儀給太妃們請安,太妃們對溥儀噓寒問暖一番,任務結束,就各干各的,沒有一絲親情溫度在其中。
溥儀兒時生活優渥,吃穿不愁,但沒有享受過父愛和母愛,隆裕太后和太妃們對他不過是面子情。
“我在幼時,一到冷天經常有傷風感冒的小病。這時候,輕易不到養心殿來的太妃們便分批出現了。每一位太妃來了都是那幾句話:“皇帝好些了?出汗沒有?”不過兩三分鐘,就走了。”
不知道為什么,讀到這段時團子覺得有點心酸,很少有孩子在幼時不渴望父愛和母愛吧。
由于親生父母不能撫養他,隆裕太后和太妃也沒給過他親情,生活再優渥,內心多少還是會渴望父母的關懷。
四,結婚
溥儀15歲后,太妃們開始操心他的婚事。
不出意外,宮中幾位太妃各有心思,每個人都想找個自己一派的人來當皇后,沒有人在乎溥儀的感受。
不過,歷史上皇帝的婚姻多半也不是因為愛情,更多的是摻雜了政治利益。
溥儀這時候對于結婚的想法是,結婚了就是真正的成人,可以獨立自主,談不上感情不感情。
因此,太妃們把4個姑娘的照片送到養心殿讓溥儀從中挑一個時,溥儀隨便挑了個看起來順眼的完事。
事情到此結束了嗎,沒有。
溥儀選中的是文繡,但端康太妃很不滿意,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況是皇室。
后面溥儀又選了婉容,兩位太妃都不樂意,太難伺候,折騰半天,最終商議結果是兩個都娶了。
溥儀大婚時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雖說清朝已不復存在,但皇帝大婚的儀式和該有的排場仍然一應俱全。
“總起來,大約出動了陸軍官兵二千四百九十八人次。本來按民國的規定,只有神武門屬于清宮,這次破例,特準“鳳輿”從東華門進宮。”
大婚總共耗時5天。
溥儀結婚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這場婚禮可以說是氣派非凡。
這場婚禮,各界軍閥政客都送了不菲的禮物。團子在讀這里時,腦海中的想法是,溥儀結婚,別的不說,經濟上賺了不少啊。
五,偽滿十四年(1932—1945)
溥儀一直做著復辟的夢,這回還真成功了,雖然只是偽滿洲國的皇帝。
不過,名義上溥儀是皇帝,實際并沒有什么實權,可以說是傀儡皇帝,并且這個傀儡還是心甘情愿成為日本人的一桿槍。
《日滿密約》、“日滿拓植條約”、“勞動統制法”……
這些都是借助溥儀之手簽訂的條約和條款。
最不能忍受的是這段描述:
我“裁可”了“鴉片法”,據此各地設立專賣公署及十幾個大制毒廠。
等于是溥儀幫助日本人毒害中國人,鴉片戰爭才過去多少年。
總之,溥儀在偽滿洲帝國時期簽訂了一系列有利于日本的條約。
如溥儀自己所言,他當時目標就是復辟,后來是茍全性命,其他人都不重要,保全自己是最重要的。
那也就不難理解溥儀上述行為,因為中國人過得好不好,能不能發展起來,他并不關心,他在意的只有自己。
當傀儡皇帝有尊嚴嗎,看起來日本人對他尊敬,實際上溥儀如同籠中鳥一樣,沒有自由。
團子看書時記得有一段內容是,某一天溥儀帶上婉容和妹妹去一個公園散步,剛到沒多久就被日本人找到勸他回去。
溥儀只是出門散個步而已,日本人全城戒嚴,弄出了很大陣仗。
溥儀當然還是沒能好好散步,而是聽日本人的回去了。
日本人對溥儀解釋說是為了他的尊嚴和安全,實際上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這套說辭不過是幌子而已。
連外出散步都不能做主,這又何來的尊嚴。日本人需要的是聽話的籠中鳥,不需要有太多想法,機械執行日本人的意圖即可,回報是給溥儀優渥的!生活待遇。
一開始日本人明面上對溥儀較為尊敬,這給了溥儀一種錯覺:“看樣子日本人是真的承認我這個元首的”。
實際并非如此,日本人對溥儀這邊的官員絲毫不客氣,對溥儀稍好些,但也不過就是應付,從如下文字中就可以看出。
“按規定,我每月有三次和關東軍司令兼大使的會見。第二次會見時,我催問他研究的結果,他仍是說:“研究研究。”
漸漸地,溥儀認識到自己不過是個工具人,根本沒有執政的權利。
這里團子又想到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皇帝某種時候只是一個符號,沒有實質權利。
一開始溥儀還總想復辟,到后面就真正變成一個合格的傀儡,完完全全按照日本人的想法來做這個皇帝,只是為了自保。
六,由抗拒到認罪(1950—1954)
“我從出生到四十多歲,一天沒有離開過別人的伺候。在蘇聯的時候,無論吃飯、穿衣、疊被、打洗臉水,以至洗腳、剪指甲,也全有人代勞。”
這段可以說是很真實,溥儀退位時也才6歲,盡管清朝已不復存在,但在之后的幾十年中,溥儀在生活上沒吃過太多苦,一直有人伺候、照料。
真正的改造是從蘇聯回國后開始的。
一開始還有岳父、侄子照顧他,后面溥儀就得學著自己照顧自己,我們普通人習以為常地吃飯、穿衣、打掃衛生,這些再尋常不過的事情,溥儀從40多歲開始學起。
“從一九五二年起,我逐漸由自己洗手絹、襪子進步到能洗衣服、洗被子了。這一方面是由于逐步鍛煉,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家人變化的情勢。”
以前在那些大臣、親戚眼里,溥儀是皇帝,是至尊的存在,很多人心甘情愿地伺候溥儀。
回國開始改造后,這些人的思想也開始變化,不再事事以溥儀為尊,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待溥儀,溥儀也就不得不學會日常生活技能。
后期就是互相檢舉,溥儀交代自己犯罪相關事情。
之前跟隨在溥儀身邊的臣子、親戚們紛紛檢舉溥儀曾經的罪行。
七,認罪以后(1955—1956)
“這一天,擔任準備材料、送材料的真瑞到我們的號里說:“幾個號都贊成搞競賽,你們老頭參不參加?”
真瑞是溥儀的侄子,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這時候連侄子都不再把溥儀當皇帝看。
此時溥儀比起從前已進步不少,但干活還是不大行。
“不用說,相形之下,我的效率更顯得低下,別人每兩小時平均可以糊三四十個,我卻只能糊六七個,其中還時常出現廢品。”
下面這段看得有點歡樂。
“老溥,你,你拔的什么?”
“我拔的不是草嗎!”
“你看這是草嗎!”他把我手里的草奪過來,把其中又粗又長的植物一下子挑出一半來,一伸伸到我鼻子尖,“你連草和花都分不出來嗎?你啊,你啊,你真是個廢物!”
溥儀干活出了很多洋相,從前高高在上的皇帝,幾十年沒勞動過,說他是“廢物”也沒錯。
雖然活干得不好,但溥儀一直在干,比起一開始什么也不會還是進步很多。
還有一段也很逗,有一天吃包子,溥儀覺得包子很好吃,問看守多要幾個,看守問他喜歡韭菜嗎,溥儀說不知道。
看守員之所以這么問溥儀,是因為包子是韭菜餡的,而溥儀只知道包子好吃,不知道包子是什么餡的。
這時候的溥儀比較接地氣,和從前高高在上的皇帝形象大相徑庭。
溥儀的勞動能力也越來越強了,干細活不行,鋤土掘地抬水之類的粗活還不錯。
別的不說,自從勞動后,溥儀飯量大了,睡眠也好了。
團子想,這大概是因為勞動讓人一天的生活變得充實,尤其干體力勞動,胃口也變得好起來。
“罪惡統計表上,每個數目所包含的血淋淋的內容,在我腦中造成一片地獄的景象。”
這段看的有點不適,東北人民太慘了,有很多血腥場景,簡直觸目驚心,這里就不寫出來,伙伴們可以去書中“血淚控訴”這一章節詳細閱讀。
光是看文字就心理不適,實在是慘不忍睹。
日本人犯下的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
后面溥儀還參觀了撫順露天礦、臺山堡農業生產合作社。
溥儀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變化,原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受到劇烈的沖擊。
八,特赦(1959)
1959年12月4日,溥儀被特赦。
連同溥儀一起被特赦的有10個人,特赦后的待遇很好,不僅給他們準備車票、路費、零用錢,連工作都給安排。
全書寫到特赦就結束,溥儀于1967年去世。
這篇書評其實寫得很差勁,書中涉及很多近代史內容,而團子一直都不太善于寫歷史,尤其嚴肅歷史,社會生活、通俗科普類的還好些。
所以40多萬字的書,才寫了4000多字的讀書筆記,因為很多內容不知道怎么寫。
但不管怎么樣,總要寫點什么,記下來自己讀過這本書。
好與壞都是經歷,人也不可能永遠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