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溯歷史,凝聚共識——“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回溯歷史,凝聚共識——“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新華社記者
由北京大學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日至3日在京舉行。作為近年來抗戰史領域范圍最廣、規模最大、學術層次最高的學術活動,本次研討會有近百位兩岸暨港澳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參會,設置了20場分組會議和1場圓桌論壇。與會學者圍繞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戰時國際合作、抗戰與臺灣光復、臺灣的抗日運動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共同弘揚人類追求和平、反對侵略的崇高精神。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的勝利成果。本次學術研討會特別邀請到近20位臺灣學者與會,兩岸專家學者以全球視野回溯抗戰歷史,以共同記憶凝聚統一共識,在深入研討中加深理解全民族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
11月2日,嘉賓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新華社記者 丁洪法 攝
不容忽視的東方主戰場
近年來,隨著全球史觀在二戰史研究中不斷深化,學界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認知與理解也正經歷著深刻的重塑,越來越多學者開始客觀評價中國抗戰的歷史貢獻和歷史地位,并深入研究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戰略意義。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以《硝煙、流離與重生:中國人的二戰》為主題,講述了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苦難。他表示,相對于歐洲戰場,二戰中國戰場在國際學界中長期被漠視與低估,這是一大遺憾。“將中國抗戰史放在全球視野下研究是一個好的走向。兩岸同根同源,更應當加強史料共享和交流合作,從而更加理解彼此、還原歷史真相。”他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郝平表示,二戰歷史敘事長期由西方主導,中國戰場的故事尚未被世界充分認知。在國際學術界和歷史研究領域,中國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斷推動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了解、研究和認知。“兩岸學界共同回顧抗戰與臺灣光復歷史,意義重大。我們要引導兩岸同胞特別是青年人正確認識歷史、攜手面向未來。”他說。
臺灣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林安梧在圓桌論壇環節表示,理解和評價中國抗戰的意義,需要放在更宏觀的全球史視域下來重新審視。中國不僅是在為自己的民族獨立而戰,更是在為維護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而戰,為建構一個更加平等的世界秩序而戰。“中國抗戰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經驗對于化解沖突、促進和平具有深遠意義。”他說。
臺灣光復: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與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會兩岸學者指出,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不可或缺的光輝篇章,回顧歷史,臺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相關,兩岸同胞始終血肉相連。臺灣光復、回歸中國,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也是二戰后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堅如磐石的法理基礎。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紅民表示,從中華民族抗戰的視角來看,臺灣民眾在日據50年中的抗日運動,不僅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還有愛國特色鮮明、抗日態度堅定、犧牲巨大、形式多樣、參與廣泛等特點。“將五十年臺灣民眾抗日運動史納入中華民族抗戰史的框架中進行研究,意義重大。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共同攜手并肩、浴血奮戰鑄就的結果。”他說。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在題為《臺灣是如何光復的》的主旨發言中指出,臺灣光復有充分可循的歷史材料與事實,要以嚴謹的態度還原,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光復的過程和意義,特別是應當通過教育和史料傳播,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歷史真相、延續民族記憶。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以《捍衛一個中國原則是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的必然要求》為題發表演講,回溯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等歷史和法理事實。他指出,臺灣光復不僅關乎歷史正義,更關乎國際秩序的合法性與穩定性。任何否認或歪曲這一事實的企圖,均是對二戰勝利成果的褻瀆,是對歷史事實和公理正義的踐踏,是對戰后國際秩序與國際法基本原則的破壞。“勝利及和平的成果來之不易,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捍衛。堅定捍衛一個中國原則,不僅是中華民族自身的歷史責任,也是中國對全球穩定與長久和平的莊嚴承諾。”他說。
![]()
11月2日,與會人士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聽會。新華社記者 丁洪法 攝
捍衛歷史真相,凝聚統一共識
青史昭昭,啟示未來。與會學者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經歷過共同的深重苦難,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銘記抗日戰爭勝利和臺灣光復歷史,當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守民族大義,推進祖國統一。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何光彩在研討會上致開幕辭表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本次研討會將助力兩岸同胞以史為鑒、以史為橋,牢記共同抗戰的歷史,深入研究其中蘊含的深刻啟迪,把握昭示未來的歷史大勢,匯聚團結奮斗的前行力量,為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而不懈努力。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表示,當前,國際社會中由美西方主導的二戰史觀仍為主流,其中存在多重認知偏差;島內“臺獨”分裂勢力企圖勾連外來勢力炮制“臺灣地位未定論”“日本殖民統治有功論”等謬論,企圖歪曲抗日戰爭和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學界應予以堅決批駁,捍衛歷史真相。“要以臺灣光復80周年為契機,結合國家統一進程,弘揚正確史觀,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擔當。”他說。
臺灣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臺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表示,日本殖民統治半個世紀,臺灣同胞被屠戮逾50萬,島內學界應建構臺灣正確歷史敘事,喚醒臺灣社會的真實歷史記憶。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決定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戚嘉林直言“令人振奮和鼓舞”“這段歷史不能忘”。“經過數十年的奮斗,大陸取得了巨大成就,兩岸實力對比懸殊,統一是大勢所趨。臺灣光復已經80年,兩岸中國人應攜手努力,為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復興而共同奮斗。”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