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單楊(右)在實驗室與團隊成員交流。 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張園 攝
單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洞庭實驗室主任。2006年、201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個尋常工作日,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順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創新團隊”指示牌拾級而上,率先映入視線的是實驗室大門上的便條:
“隨手關門,否則-80℃冰箱會報警。”旁邊配著小貓抹淚的表情包:“熱死了!我要報警了!”
推開門,卻是與便條文字截然相反的沉靜。穿著實驗服的身影在實驗臺與儀器間來來往往,有人在超凈工作臺前微微俯身,有人從離心機里取出樣本,還有人在記錄本上快速書寫……像一片靜謐林子中的植物工坊。
單楊行走其間,目光溫和地掠過每個忙碌的身影,像農人看著自己的一片林子。30多年前,團隊只有7名成員,如今這片林子已有100多名研究生。歲月流轉,不變的是湖南人那份“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執著。
開啟這一切研究的鑰匙,是一個柑橘,而它轉動的遠不只是果實本身,更是未來中國人飲食的無限可能。
吃得苦:在困境中破局
千年前“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百年前“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無不訴說柑橘對這片土地的意義。
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在單楊童年記憶里,柑橘豐產并不意味著農民豐收。
那時,全省幾百萬畝柑橘集中在兩三個月上市,收購價低時每斤只有兩毛錢,連采摘成本都不夠。單楊回憶:“當時柑橘只能集中上市,導致賣不出去。”
1988年,大學畢業不久的單楊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支持下,前往當時的世界“柑橘罐頭王國”西班牙交流學習。這次遠行,不僅是一次技術學習,更是一次觀念的沖擊。在西班牙,單楊看著一個半橘子,經過一道道工序,化身為一小杯罐頭,賣到美國貨架上,就能值1美元。
年輕的單楊感受到沖擊,一斤鮮橘才幾毛錢呀!要讓家鄉老百姓多掙錢,就得把柑橘加工成不同的產品,錯開賣、分開賣、變著花樣賣。
然而,闖進全球高附加值的市場,空有想法不夠,還需要實打實的技術。當時,國內柑橘加工面臨著原料貯藏腐損率高、加工不能周年供應、生產線落后等一系列難題。拿貯藏來說,每到次年夏天,加工廠就會為沒有柑橘原料而發愁。
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單楊,骨子里“吃得苦”的性格被激起來了。“有困難就克服,大不了吃點苦。”
那幾年,單楊帶領團隊突破一道道技術難關,陸續創立了連續、清潔和標準化柑橘加工技術體系,構建了柑橘資源高效高值綜合利用技術模式,還開發了柑橘加工原料綠色貯(凍)藏技術及配套設施。
技術有了,單楊沒有讓它們停留在論文,而是尋求在企業落地,因為只有推動產業發展,才能讓老百姓真正賺到錢。然而,他所在的湖南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地方所”,沒有響亮的名頭,吸引不到大企業合作。單楊沒有氣餒:“那就到市場找飯吃!”
2000年時,一家中小企業找到了單楊。合作初期,企業沒什么錢,研究所就先不要錢,等企業中試成功,新技術全面應用,產品真正占領市場后,研究所才收取一定利潤。“如果柑橘加工形不成氣候,就算拿幾十萬元科研費,也無助于事業做大。”單楊寧愿把大部分風險扛在自己肩上,只為換取企業放心地用新技術。
那時,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市場的大門向中國產品豁然敞開,橘瓣罐頭出口不再受配額限制。在歷史機遇面前,單楊和團隊成員定下了一個目標:超越“柑橘罐頭王國”西班牙。
只有達到甚至超越國際標準,中國的農產品加工品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當時國際市場上流行透明塑料杯包裝的橘瓣罐頭,單楊團隊便首創了柑橘酶法脫囊衣的綠色技術,讓橘瓣完整分離,用水量也節省了70%。加上創新的低溫(83℃)回旋殺菌工藝,罐頭的保質期達到18個月,一推出就成功打入歐美超市。
在攻克難題的過程中,一條產學研用的路徑也走了出來。如今,當年的中小企業已成長為龍頭企業。單楊團隊通過深加工技術,進一步從柑橘中提取果膠、類黃酮、香精油和辛弗林等功能成分,提升柑橘價值。與此同時,我國柑橘罐頭出口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口的類黃酮(中間體)也占到全球80%的市場份額。
回憶這段故事時,單楊正從實驗室轉往中試車間。車子駛過熟悉的道路,窗外,幾塊綠油油的試驗田靜靜掠過,那是袁隆平院士的田。目光從這片綠意上收回,便已抵達另一個泛著冷冽光澤的世界。
金屬打造的加工設備,靜靜地立在車間里,等待啟動的指令。可以想象,當這個車間全力運轉起來,將是另一番景象:水流沖刷柑橘的嘩嘩聲,榨汁機的轟鳴聲,橙汁在管道里奔流成河……所有的聲音與色彩,都將在這里變成充滿活力的產品。
如同單楊團隊走過的路,在沉靜苦干中打磨每一個技術細節。而所有的苦干,最終都是為了生產線另一端,那個中國人熱氣騰騰的五彩斑斕的豐收。
耐得煩:在堅守中深耕
長沙的夏天總是酷熱難耐。但在中試車間,熱浪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冷庫門“嗤”的一聲拉開,白茫茫的冷氣涌出來,露出里面整齊擺放的柑橘、藍莓、葡萄,地上還擺著一盒盒辣椒。單楊介紹,“我們在做辣椒腐爛速度的實驗。”
從小在湖南農村長大,單楊印象里,每家每戶房前屋后都有幾棵橘子樹,“我們小時候就愛吃這些橘子。”對這片土地的了解讓他明白,將柑橘送進加工線,只是提升價值的第一步。
跑了20多年產區,單楊見過太多讓人惋惜的場景:水稻收完沒存好發了霉,水果摘下沒幾天就爛了。“這些損失太可惜了,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最后卻壞在了貯藏上。”
單楊的解決辦法很形象——讓農產品“睡一覺”。在湖南各地,他推廣建設低溫儲藏庫,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和氣體成分,讓果蔬進入“休眠狀態”。“就像紅辣椒,旺季一斤才兩塊多,存到過年就能賣到10塊錢。”
技術落地遠非一句話的事。但單楊不厭其煩,向農民闡釋科學理念,為他們核算收益細賬。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他還專門提交了《中部傳統農區農產品貯藏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建議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貯藏加工體系,得到了27位委員的聯名支持。
當下,單楊又多了一重責任。他正與全國60多位農業專家一道,進行“‘十五五’國家農產品加工儲運科技專題戰略研究”,為農業的現代化找出可行的路子,讓土地里產出的東西附加值更高,食品更有安全保障。
而在研究之外,單楊經常跑到農民的果園里去。除了保鮮技術,單楊注意到另一個問題,“現在很多地方種得太雜了。”他說,“同樣是大豆,榨油的要含油量高,做豆腐的要蛋白質多。柑橘也是,做罐頭的要瓣形整齊,榨汁的要出汁率高。”于是,單楊推動建設專用原料基地,要求果園實行精細化管理。“很多果園,果子長得上黃下青、大小不一,就是管理沒跟上。”
今年10月,武陵山區柑橘產業發展研究院成立。湖南省農科院也將持續派駐專家團隊,在這里繼續攻關品種改良、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讓科技創新真正惠及農民。
豐收時節,單楊的身影依然穿梭在省內外基地,節奏一如往常,從容不迫。外人看來瑣碎的工作,他做得一絲不茍。談及技術難題,他總是云淡風輕,不見愁容。但只要話題轉到農民的收入,他便會身子微微前傾,眼角的細紋里漾開笑意,那笑意里有毫不掩飾的自豪。
霸得蠻:在未來開新局
“我的個頭不太高,因為小時候吃得沒啥營養。”單楊微笑著比畫了一下自己的身高。這句玩笑話背后,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過去,地里種出什么,人們就吃什么,能吃飽就是好日子。
可現在不一樣了。隨便走進一家超市,貨架上的農產品擺得滿滿當當,大米、水果、蔬菜五花八門。產量上來,大家的心思變了:“怎么吃得更健康?”
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單楊意識到,農業生產的起點,得往前移到消費者的健康需求上。
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等技術正在為未來農業打開新可能。以前說“喝西北風”是調侃,現在“喝西北風”說不定真能變成現實。2021年9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首次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與此同時,單楊團隊堅定地在生物合成領域展開了研究。現在,類黃酮這類成分,他們已經摸索出了多種合成方案。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回望,單楊的科研生涯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他帶領團隊構建綠色標準化加工技術體系,將每噸罐頭的耗水量從60—80噸降至30噸,讓“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要求在生產線上落地。他探索的“科研院所﹢中小企業﹢農戶”協同模式,助力中小企業攻克技術難關,真正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他和團隊不斷創新的柑橘貯藏與綜合利用技術,通過降低腐損、提升附加值,把一個個柑橘變得能喝果汁、吃罐頭、提精油、得黃酮、制果膠等等,讓“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從藍圖走向現實。
站在新的起點,單楊把目光落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深切了解公眾對健康知識的渴求,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單楊將科普工作視為己任。他開了門《飲食與健康》的課,沒想到一下子成了“網紅課”。單楊提到“隱性饑餓”的概念,說的是很多人肚子吃飽了,但維生素、礦物質這些微量元素沒吃夠,時間長了就可能埋下慢性病的隱患。“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天要吃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你做到了嗎?”從北大、浙大到博鰲論壇,他的講座場場坐滿。
單楊相信,如果千萬消費者都用健康標準選食物,自然會逼著整個產業鏈往上走,跟著做更優質的產品。
除了幫老百姓吃得健康,單楊還關注中國食品的出海之路。我國食品產品出口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須符合進口國的標準,每當因為標準不一樣而碰壁時,單楊的團隊就會及時幫企業制定符合國際要求的出口食品標準,給食品出口保駕護航。
而就在今年,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創辦的英文期刊《農產品加工與儲運》正式創刊,單楊擔任主編。他說:“我們要服務高質量農業發展,就得拿到話語權,不能再讓別人定所有規則。”
“我們國家果蔬產品資源豐富,要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得靠深加工技術和配套裝備。”單楊把這話掛在嘴邊,更落在腳下。“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果子還在田埂間飄著甜香,初心還在胸膛里揣得滾燙。憑著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韌勁,單楊帶著他的技術,朝著未來一步步穩穩走下去。身后是果香,身前是中國農業更美好的未來。
記者:張園 李京
文字編輯:張園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周佳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