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自行車(公路)賽開賽,8日的男子個人賽將途經港珠澳大橋。南都N視頻記者了解到,珠海首次開展WBGT指數(暑熱指數)監測預報服務,客觀量化人體冷熱感受,為技術官員開展賽事風險研判、運動員調整比賽策略和提供科學依據。
![]()
比賽現場的前線氣象臺。
首測暑熱指數助力調整比賽策略
珠海市氣象局天氣預報科首席預報員詹棠告訴南都記者,賽事橫跨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香港、澳門,為做好全賽段的氣象保障,珠海氣象部門在珠海及橫琴賽道布設32個自動站和2臺激光雷達,實現“30米級空間分辨率、分鐘級更新頻率”的精準觀測。同時,整合港澳20個站點數據,實現全賽道氣象實況同步感知。
珠海首次開展WBGT指數(暑熱指數)監測預報服務,客觀量化人體冷熱感受,為技術官員開展賽事風險研判、運動員調整比賽策略和提供科學依據。
詹棠還提到,港珠澳氣象人組成了“賽事護航隊”,廣東省氣象局專家關鍵時刻現場指導,氣象部門建立“聯合研判、屬地服務”協作機制。為實現保障流程環環相扣、精準高效,一年來港珠澳氣象專家線上溝通數十次,面對面溝通4次,不斷優化協同細節。
![]()
公路自行車女子個人計時賽比賽現場。
基于多年合作基礎,珠海牽頭聯合港澳共同研發了賽事專屬氣象服務系統。該系統實現跨境數據實時共享,集成賽道52個自動氣象站與應急移動監測車數據,構建空間分辨率達2公里的分鐘級監測網。
在預報層面,系統融合衛星、雷達、風場反演等多種技術,系統融合衛星、雷達、風場反演等多源數據,實現分賽段、分鐘級的精細化預報,為賽事指揮提供高效精準的決策支撐。
“灣區標準”護航十五運會
此次賽事保障并非孤例。珠海市氣象局天氣預報科科長鄭浩陽表示,從2009年簽訂合作方案至今,珠澳氣象部門已建成包含雙偏振S波段雷達、相控陣雷達系統等多個監測網絡,建立數據分鐘級共享、預警協同發布等機制。港珠澳氣象部門自2013年以來共同服務保障港珠澳大橋建設和運營,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協作機制。本次賽事保障,正是港珠澳氣象合作成果的一次集中體現。
南都此前報道。
南都此前報道,“十四五”時期,得益于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持續深化,粵港澳三地氣象合作發展、數據共享與功能提升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以往三地氣象信息主要依靠電子郵件傳遞,存在實時性差、數據量有限等問題。”廣東省氣象臺副首席預報員韓浦城曾向南都記者表示,通過推進跨境氣象數據溝通,大灣區實現了氣象數據整合,并建立三方聯合會商長效機制,能夠更準確及時地預報臺風、暴雨、寒潮等重大天氣過程。
10月11日審議通過的《廣東省促進粵港澳氣象合作發展條例》,也為氣象領域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要加強粵港澳溝通協調,推動氣象領域“灣區標準”的確認、實施和推廣。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周敏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