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1月7日電 題:太湖新生記:一湖清水的綠色攻堅戰
新華社記者何磊靜、任軍
太湖西北岸,晨光初露。在江蘇無錫黿頭渚景區,成群的紅嘴鷗掠過湖面,盤旋飛舞;湖心小島上,野生鴛鴦悠然嬉戲,宛如一幅靈動的水墨畫卷。
“鴛鴦是濕地生態的‘指示物種’,它們成群出現,說明太湖水質是真變好了。”無錫太湖黿頭渚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波語氣中帶著欣慰。
2024年,飽受藍藻困擾的太湖湖體總磷濃度達到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平均水質30年來首次達到Ⅲ類,首次邁入“良好湖泊”行列,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也躍升至“優秀”等級。今年1-10月,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繼續保持Ⅲ類,總磷濃度同比再度改善。
一湖清水背后,是控源截污、生態清淤、調水引流、生態修復等一系列“治太”措施的綜合推進。
無錫擁有142公里太湖岸線,是太湖治理的重要戰場。
在無錫宜興水域,一座名為“太湖之光”的水上“移動工廠”正24小時運轉。它由多艘作業船串聯而成,管道縱橫、設備密布。
作為先頭部隊的清淤船如同一把精準“手術刀”,緊貼湖底剝離淤泥,泥漿通過管道源源不斷輸送到后續船體進行篩分、脫水、壓濾。記者在作業現場看到,短短兩小時,湖底淤泥就被壓制成一塊塊“華夫餅”般的泥餅。
“淤泥表層富含氮磷,是藍藻的‘溫床’,清淤能從根源上抑制藍藻的生長。”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項目部副經理辛永濤說,“太湖之光”未來6年預計將清淤超1000萬立方米,相當于為太湖“減負”4000個標準游泳池的淤泥量。
一場“數字治藻”戰役也正悄然打響。在國網無錫供電公司的監控大屏上,藍藻覆蓋面積、藻水分離站運行狀態、打撈點用電數據實時跳動。“除了用好電力大數據,我們還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利用沿湖輸電鐵塔上的高清攝像頭,探索構建了藍藻監測智能系統。”公司五級專家黃敏說,技術人員分析超過12萬張標注圖像,訓練出識別準確率超96%的AI算法。
“無論是晴天、陰天,還是藍藻發展的多個階段,系統都能精準判斷藻情。目前太湖西岸40公里岸線98%的水域已納入電力防控網。”黃敏說,系統分析結果與生態環境部門定期共享,助力提升治藻效率。
治理太湖,不僅要“清出去”,更要“用起來”。
在梅梁湖東岸,一座長約1.75公里的親水濕地公園已現雛形。香蒲、睡蓮隨風搖曳,鳥群嬉戲其間——這片美景的“地基”,正是來自湖底的淤泥。“固化后的泥餅直接回填,就能種植水生植物。”濕地公園相關負責人說。
淤泥變身標準磚、路基材料和生態護坡;藻泥轉化為碳源產品、蛋白飼料和炭基肥……當前,無錫正著力擴大試點,推動更多淤泥作為新型材料用于路基和道板磚建設。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太湖平均水深僅1.9米,水流速度緩慢,自凈力不高,治理起來并不容易。”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副處長高倩說,“近4年來,無錫每年投入超百億元用于‘治太’。下一步,我們將加強清淤調度,扎實推進260多項重點‘治太’工程,守護好一汪碧水。”(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