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國的風掠過燕山余脈,帶著清冽的涼意拂過昆明湖的水面,頤和園便悄悄換上了一年中最絢爛的盛裝。2025 年 11 月 7 日,這座沉淀了三百年歷史的皇家園林,終于迎來了深秋的 “高光時刻”—— 后湖的楓葉紅得似火,諧趣園的黃櫨染成丹霞,西堤的銀杏鋪就金毯,六大部洲的松柏襯著斑斕葉色,3000 畝山水間,紅、黃、橙、綠交織成畫,每一步都踏在詩里,每一幀都值得珍藏。都說京城秋短,而頤和園的深秋,卻用最濃烈的色彩,把秋日的浪漫與厚重,演繹到了極致。
![]()
若說北京的秋天是上帝打翻的調色盤,那頤和園一定是被偏愛的那一方。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巔峰之作,頤和園的秋景從不是單一的絢爛,而是與山、水、亭、臺、樓、閣完美融合的意境之美。
![]()
這里的秋,既有皇家園林的恢弘大氣,又有江南水鄉的婉約靈動;既有 “霜葉紅于二月花” 的詩意,又有 “秋水共長天一色” 的壯闊。從 10 月底到 11 月中旬,是頤和園秋景的最佳觀賞期,而 11 月 5 日前后,恰好是樹葉變色最均勻、色彩最飽和的時刻,此時入園,便能邂逅 “滿湖秋色半湖紅” 的絕美盛景。
![]()
談及頤和園賞秋,后湖絕對是繞不開的核心打卡地。相比于前湖的人聲鼎沸,后湖更顯靜謐清幽,這條被稱為 “蘇州河” 的河道,蜿蜒曲折,兩岸林木茂密,是頤和園秋色最集中、最富層次感的地方。沿著后湖的步道緩步前行,仿佛走進了一條彩色的隧道,頭頂上,楓樹的紅葉熱烈奔放,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
![]()
白蠟樹的黃葉通透清亮,似一片片鎏金的箔片;黃櫨的葉子則呈現出獨特的橙紅色,介于紅與黃之間,溫柔又絢爛;偶爾夾雜著幾棵常青的松柏,墨綠的枝葉為這幅秋日畫卷添上了沉穩的底色。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落,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秋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偶爾有幾片紅葉、黃葉隨風飄落,或墜入水中,隨波逐流,或落在肩頭,輕癢難耐,這般景致,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沉醉其中。
![]()
后湖的秋,美在 “動” 與 “靜” 的結合。湖面平靜如鏡,倒映著兩岸的斑斕樹影、古樸亭臺和遠處的萬壽山,分不清哪是實景,哪是倒影,船行其間,仿佛穿梭在畫中。偶爾有游船劃過水面,激起一圈圈漣漪,打破了湖面的寧靜,卻也讓這幅靜態的畫卷多了幾分靈動。
![]()
岸邊的步道旁,不時能看到寫生的畫家,他們支起畫板,用畫筆捕捉著這轉瞬即逝的秋景;還有身著漢服的姑娘們,裙擺飄逸,在紅楓黃櫨下駐足拍照,衣袂與葉色相映,宛如從古典畫卷中走出的仕女。走到后湖的深處,有一處名為 “眺遠齋” 的亭臺,這里是俯瞰后湖全景的絕佳位置,站在亭中遠眺,河道蜿蜒,層林盡染,山水相依,亭臺點綴,整個后湖的秋景盡收眼底,那種開闊與絢爛,讓人瞬間忘卻塵世的喧囂。
![]()
如果說后湖的秋是濃墨重彩的油畫,那么諧趣園的秋,便是淡雅別致的工筆畫。作為頤和園中最具江南韻味的 “園中園”,諧趣園以小巧玲瓏、清幽雅致著稱,而深秋的諧趣園,更添了幾分溫婉與詩意。11 月初的諧趣園,楓葉已經紅透,黃櫨也染上了醉人的色彩,朱紅的廊檐、黛瓦的亭臺與滿樹的橙黃橘紅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極具江南風情的秋日畫卷。
![]()
園內的知魚橋是必打卡的地點,這座小巧的石橋橫跨在荷花池上,橋身雕刻精美,橋畔紅楓環繞,站在橋上,既能欣賞到池中游魚嬉戲,又能捕捉到紅楓映水的絕美畫面。若是運氣好,遇到薄霧繚繞的清晨,整個諧趣園便會籠罩在一片朦朧的水汽中,紅楓、亭臺、流水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宛如仙境。
![]()
諧趣園的秋,美在細節,美在韻味。園內的每一處角落都值得細細品味:曲徑通幽的小巷旁,墻頭上探出幾枝紅葉,點綴著青灰色的磚墻;古色古香的軒榭下,擺放著幾張石桌石凳,坐在那里,聽著秋風穿葉的聲音,聞著空氣中淡淡的草木清香,讓人倍感愜意。
![]()
池塘邊的垂柳,雖已褪去了夏日的翠綠,卻依然風姿綽約,枝條輕垂,與水中的倒影、岸邊的紅葉構成了一幅靈動的畫面。乾隆皇帝曾贊諧趣園 “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而深秋的諧趣園,正是這份 “靜趣” 的最佳體現,在這里,你可以卸下一身的疲憊,靜下心來,感受秋日的溫柔與美好。
![]()
西堤的秋,則是另一番壯闊而浪漫的景象。這座仿杭州蘇堤而建的長堤,橫貫昆明湖,堤上六橋相連,兩岸植滿了桃、柳、杏、銀杏等樹木,春有桃花映柳,秋有銀杏鋪金,是頤和園賞秋的又一熱門地點。11 月中旬,西堤的銀杏進入最佳觀賞期,沿著長堤一路走來,兩旁的銀杏樹整齊排列,金黃的葉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宛如一條金色的長廊。微風拂過,銀杏葉紛紛飄落,鋪在地上,形成一層厚厚的 “金毯”,踩在上面,軟綿綿的,發出 “沙沙” 的聲響,格外治愈。
![]()
西堤的秋,美在視野開闊,意境悠遠。站在西堤的鏡橋或柳橋上遠眺,昆明湖波光粼粼,萬壽山層林盡染,遠處的佛香閣在斑斕的葉色映襯下,更顯莊嚴肅穆。今年,西堤的蘆葦蕩還新增了觀景平臺,站在平臺上,既能欣賞到 “蘆花飛雪” 的浪漫景象,又能以金黃的銀杏、火紅的楓葉為背景,拍攝出極具氛圍感的人像照片。
![]()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在西堤的銀杏樹上,為葉片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湖面也被染成了金色,此時的西堤,美得讓人窒息,仿佛一幅流動的油畫。除了銀杏,西堤的元寶楓、黃櫨也在深秋綻放出絢爛的色彩,紅、黃、金三色交織,與六橋的古樸、湖水的澄澈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兼具壯闊與浪漫的秋日畫卷。
![]()
六大部洲的秋,則多了幾分神秘與厚重。作為頤和園中地勢最高的區域之一,六大部洲位于萬壽山后山,這里依山而建,建筑群錯落有致,藏在茂密的林木之中。深秋時節,這里的楓葉、黃櫨、五角楓等樹木紛紛變色,紅的似火,黃的似金,與藏式風格的紅墻、白塔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沖擊。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六大部洲的游客相對較少,更顯靜謐清幽,在這里賞秋,不僅能欣賞到絢爛的葉色,還能感受那份遠離塵囂的寧靜與祥和。
![]()
沿著六大部洲的石階拾級而上,兩旁的樹木枝葉交錯,形成天然的拱廊,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落,在石階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走到高處,俯瞰整個區域,紅墻、白塔、斑斕的葉色與遠處的昆明湖、萬壽山構成了一幅層次豐富的畫卷,既有自然景觀的壯美,又有人文景觀的厚重。
![]()
六大部洲的秋,美在 “藏”,藏在深山之中,藏在靜謐之間,需要你放慢腳步,耐心探尋,才能發現它的獨特之美。在這里,你可以一邊欣賞秋景,一邊感受佛教文化的莊嚴與神圣,讓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
![]()
頤和園的秋,不止于這幾處熱門景點,而是無處不在的驚喜。萬壽山的半山腰,沿著登山步道前行,兩旁的樹木色彩斑斕,每一步都有新的景致;排云殿旁的古柏,蒼勁挺拔,與周圍的紅葉、黃葉相互映襯,更顯歲月的滄桑;昆明湖的岸邊,垂柳依依,與水中的倒影、遠處的亭臺構成了一幅靈動的畫面;甚至是園內的一條小徑、一處轉角、一扇花窗,都可能藏著絕美的秋景,等待著你去發現。
![]()
賞秋之余,頤和園的歷史底蘊也為這份秋日美景增添了厚重的底色。這座始建于乾隆年間的皇家園林,歷經百年風雨,見證了王朝的興衰,也承載了無數的歷史故事。深秋時節,站在佛香閣上,俯瞰著腳下的斑斕秋景,遙想當年乾隆皇帝攜嬪妃在此賞秋的場景,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那份皇家的奢華與浪漫;坐在長廊下,看著落葉隨風飄落,聽著導游講述著園內的歷史典故,讓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想要更好地邂逅頤和園的深秋美景,一些實用的小貼士或許能幫到你。最佳觀賞時間是 11 月 5 日前后一周,此時樹葉變色率達到 70% 以上,色彩最飽和;入園時間建議選擇清晨 7 點半到 9 點,此時游客較少,光線柔和,最適合拍照。
![]()
賞秋路線推薦 “北宮門進→后湖→諧趣園→萬壽山→西堤→南如意門出”,這條路線能串聯起頤和園的核心賞秋景點,避免走回頭路;拍攝建議穿淺色系衣服,與紅楓、銀杏形成鮮明對比,更容易出片;另外,園內的蘇州街、石舫等地也是賞秋的小眾打卡點,游客較少,適合喜歡安靜的朋友。
![]()
不知不覺,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為頤和園的秋景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漫步在昆明湖的岸邊,看著遠處的佛香閣漸漸被暮色籠罩,身旁的紅葉、黃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心中滿是不舍與眷戀。都說秋天是離別的季節,但頤和園的深秋,卻用最濃烈的色彩、最動人的意境,告訴我們,離別也是一種美,是為了來年更好的相遇。
![]()
2025 年的深秋,頤和園的楓葉紅了,銀杏黃了,山水間的色彩濃了。如果你錯過了春天的桃紅柳綠,錯過了夏天的接天蓮葉,那么一定不要錯過頤和園的深秋。這里有京城最濃的秋意,有最動人的詩意,有最厚重的歷史,每一步都是風景,每一眼都值得珍藏。
![]()
趁著秋光正好,趁著葉色正濃,約上三五好友,或是獨自前行,走進頤和園,赴一場與深秋的約會,把這份絢爛與美好,刻進記憶的深處。畢竟,這樣的秋景,一年只有一次,這樣的浪漫,值得我們奔赴千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