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韓朝陽
近日,中部一地遭遇連續陰雨天氣,農民爭分奪秒排澇搶收之時,村里的大喇叭卻循環播放“禁燒秸稈”“禁燃煙花爆竹”等信息。這一“脫離現實”的場景被曝光后,引發輿論熱議,矛頭直指基層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問題。
從常理看,正逢秋汛過后搶收搶種的關鍵時節,村民還在爭分奪秒排澇、搶收、整地,村里的大喇叭卻循環播放“禁燒”口號,確實顯得不合時宜。因此,批評基層干部在工作中脫離實際、機械僵化,有一定道理。
但要弄清問題緣由,不能只看“喇叭喊什么”,還要看“是誰讓它喊”“為何非喊不可”。更要深思一層:如此機械死板、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為何頻頻出現、一再上演?
近年來,各地為防治大氣污染、落實秸稈禁燒責任,普遍采取嚴格管理。半月談記者了解到,許多鄉鎮每到夏秋農忙,都要為禁燒奔波:發經費、掛橫幅、巡邏值守,一年下來得花上二三十萬元。更關鍵的是來自上級的嚴苛問責:一旦發現著火點,上級部門要層層追責,不僅扣減地方財力,還要問責屬地干部。某地出現過,“一戶農民灶下有秸稈灰”“一塊地頭有人燒了一把火”“一戶村民在墳前燒紙錢”,由此導致三個鄉鎮領導被停職的事情。這樣的“高壓禁燒”,讓不少基層干部叫苦不迭。
換句話說,排澇搶收期間宣傳“禁燒”,并非基層干部不懂農時,而是出于對追責問責的恐懼與壓力。這樣的恐懼與壓力讓基層工作走形變樣、違背規律,讓基層干部不得不在“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之間艱難取舍。久而久之,工作的重心就從“解決問題”變成了“避免出事”,形式主義亦由此滋生。
從治理角度看,當排澇搶收和秸稈禁燒因特殊情況“撞”到一起,更需要上級部門的統籌協調,為“既要、又要”的基層“解困松綁”。如果部門之間各自為政,“你管你的禁燒,我管我的搶收”、誰都不允許自己管的工作落下,就會讓基層陷入“兩頭不敢放”的尷尬,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形式主義便會以各種方式重現。
就排澇搶收期間宣傳“禁燒”一事,村民的期盼也很樸素:盼望相關部門能根據基層實情及時調整工作安排,讓村里的喇叭多廣播些農民需要的幫扶信息,讓干部們把精力投入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
排澇搶收期間宣傳“禁燒”,看似荒唐可笑,實則發人深省。若要從根源上杜絕“水深”之中憂“火熱”的荒唐事,最終“挨板子”的不該、也不應僅僅是位于執行末端的基層干部。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編輯:褚孝鵬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