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建設新中國一樣建設自己!”最近這個話題在網上挺火。圍觀了一下,感覺這還不只是一場單純的“打雞血”行動,而是年輕人看著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生機勃發,油然而生的一種自信,也是許多人從大國崛起進程中,為個體成長找到的精神坐標。
一、發展是硬道理,“人無我有才硬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家也好,個人也罷,發展才是硬道理。手里有糧,心中不慌;身上有藝,遇事敢剛。
回望新中國的起點,那真是個一窮二白的年代。民生凋敝,百廢待舉,洋火、洋油、洋灰,什么都要加個“洋”字。用今天的話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天崩開局”。
但中國人總是要爭一口氣的。我們咬緊牙關搞建設,“人造天河”紅旗渠挖了出來,“上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熬了過來,“卡脖子”沖了出來。也就是幾十年時間,中國就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工業化道路。
![]()
▲1993VS2025: 中國汽車制造實現從人工組裝到智能制造的巨大飛躍
看似尋常最奇崛,事非經過不知難。如今中國已經成了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強國。我們的工業體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是美國的兩倍,超過緊隨身后的8國總和。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那它的浩瀚無垠,都是靠億萬中國人涓滴奮斗匯聚而成。中國人一不靠偷,二不靠搶,三不靠別人施舍,這就是我們“不仰不俯”的底氣。
中國靠經濟建設屹立東方,中國年輕人也要靠經濟獨立挺直腰桿。所謂經濟獨立,不是說年入百萬、一夜暴富,而貴在腳踏實地、穩扎穩打,為自己贏得選擇的自由。
網上總有人哀嘆“時代紅利消失”,懷念“經濟上行時期的美”。為什么生活明明在變好,有人反而失去了向上的內驅力?他們真應該再看看外交部國慶節發的短視頻《正道》,重溫一下新中國是怎么走過來的。
▲視頻:2025年10月,外交部發布短視頻《正道》。
新桃總要換舊符,時代拋棄你時,連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的。大到國家,小至個人,真正的強者,無暇嗟嘆舊局,亦不空責外因。他們于青萍之末洞察風向,在浪潮之前重構思維,只為在下一個風口來臨前,練就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力。方向既明,便要風雨兼程;沉心靜氣,只待細水長流。
無論我們是初入職場躊躇滿志,還是安守一方靜待風起,都要以此為念。每一次知識的迭代、技能的淬煉、心智的磨礪,都是在為個人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終有一天,我們會把時代的挑戰,淬煉成攀登的階梯,創造“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壯闊人生。
二、解放思想,“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曾幾何時,西方的一切都蒙著一層“玫瑰色濾鏡”,“先進、洋氣”一度是西方的專屬名詞,中國只能認領“落后、土氣”的字眼。過去幾十年間,西方還利用輿論霸權,到處推銷西式民主、人權的糖衣炮彈。這一切給不少中國人蓋上了思想鋼印——想發展嗎,那就得走他們那條路;想成功嗎,那就先跪下吧。
然而根植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稟賦,讓中國人擁有了獨立不屈的高貴靈魂。我們從不甘于被定義,更不愿意被束縛。別人的地圖,繪不出我們的山河。我們不信邪、不怕鬼,而是“摸著石頭過河”,擁抱實踐得出的真理,走出了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新路。這條路不好走,卻是通往復興的正道。
▲視頻:2025年11月,美國前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在訪談中表示,“中國的產業政策成效顯著”“重視人才培養值得我們借鑒”。
如今,“中國模式”正在重新定義現代化,為其他全球南方國家打了個樣;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發展成果真正實現了由人民共享;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反觀一些西方國家,分裂極化、寅吃卯糧、民生艱難,卻拿不出變革的勇氣,只能在怪圈中惡性循環無力改變。誰在擁抱未來?誰是思想僵化?答案已經分明。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我們這一代,何嘗不是一直被“別人的進度條”驅使。從追分數、追考級,到追好學校、追好工作,再到追婚姻、追育兒,永遠在向“別人家的孩子”看齊,生怕落后別人一步,仿佛少卷一秒,就會滿盤皆輸。
▲視頻:2024年8月,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在上海大學開學典禮上鼓勵年輕人“保持學習和進步,就能保持領先”。
其實我們真該學學國家是怎么精神祛魅的。成功的路不只一條,快樂的方式也不只一種。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是“天選之子”,但需要自己解鎖獨一無二的“出廠設置”。你看餃子和他的《哪吒》,沒有循規蹈矩的劇本,只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孤勇。你看李安,失業六年仍堅守夢想,不是等待認可,而是在無人看見處默默生長。你再看王興興,哪怕英語考三百次只及格三次,也攔不住他把機器人做到世界級。
歌德說,眾生能夠得到的最大幸運,只有自身的個性。推開焦慮的迷霧,答案不在他人的軌跡里,而在你內心的節奏中。不妨大膽去探索人生的疆域,構建穩定的內核,抵達真正的自洽。至于快一點慢一點,又有什么關系?
三、對外開放,“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
閉關鎖國從來沒有好下場。晚清時期,西方進入電氣時代,中國人還在糾結“辮子留不留”。21世紀,大家都在合作共贏時,美國卻開始搞“小院高墻”。誰發展,誰沒落,一目了然。
![]()
▲1896年,李鴻章首次訪問美國,被高樓大廈所震撼。
對國家而言,開放是擁抱時代的必然;對個人來說,開放則是自我進化的必須。唯有像這片土地一樣,在開放中持續蛻變,我們才能跟上奔騰的時代,收獲生命的豐盛。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主動躍入全球化浪潮,從此按下發展的加速鍵。中國式開放代表的不僅是資本與技術,更是一種重塑格局的魄力和銳氣。深圳從邊陲漁村崛起為現代都市,背后是開門搞建設的遠見。DeepSeek橫空出世,主打一個開源共享。還有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縮減,單方面免簽持續擴容,自貿試驗區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無一不是中國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的注腳。
![]()
▲1980年代VS2025: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已從落后小漁村蝶變為國際化大都市。
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牽引著中國的“內在自轉”,更推動著世界的“整體公轉”。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非洲大陸擁有了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秘魯錢凱港開辟了“新時代的印加古道”。連續七屆的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額突破5000億美元,為全球打開一扇機遇之窗。“松手”還是“拉手”,“斷鏈”還是“延鏈”?世界在出卷,中國以開放作答。
國家如此,個人何嘗不是?開放永遠是成長中最有效的催化劑。主動走出舒適區,像海綿一樣擁抱新知、吸納智慧,人生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虛懷若谷、博采眾長,才能遍拾積木,搭建起屬于你自己的認知體系。也許某一刻,你會撞見生命中不一樣的色彩,喚醒那個藏在你身體里、卻一直沉睡的另一個自己。
個人層面的開放,更是在不確定的世界里,練就一份“愈挫愈強”的生命力。它讓我們不懼暴露于波動與壓力,反而將每一次外在沖擊轉化為重塑認知、強化內核的契機。真正的強大,正源于這份敢于被世界錘煉的坦誠與韌性。
我不敢斷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許世上并無必然的圓滿。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廢墟之上,總有星光。開放賦予我們的,就是這種“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從容。當生命不再執著于尋找某種彼岸,而是學會在潮汐中建造航船,我們便在紛擾中收獲了自在坦然。
四、接續規劃,“完成一個小目標再說”
你是否也曾立下雄心壯志,卻總是“三分鐘熱度”?正如《尚書》所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如何從通曉“知”到貫徹“行”?新中國五年規劃的歷史,或許能啟迪我們找到自我規劃的智慧。
五年規劃原稱五年計劃,本并非中國首創,而是借鑒自當時的“老大哥”蘇聯。通過實施五年計劃,新中國得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將有限資源精準投向重工業與國防等關鍵領域。“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五年間工業生產取得的成就,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
![]()
上圖:1957年10月,中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下圖:2025年9月,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正式通車,成為新的世界第一高橋。
更名為五年規劃之后,政府更加注重長期藍圖設計,目標設定更科學,推進步伐更從容。以新能源產業為例,從“十五”到“十四五”的二十年間,規劃持續引導產業從科技專項立項、產業化推進,到做大做強、最終確立全球領先優勢。五年規劃所展現出的戰略遠見與強大定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眾多學者指出,這套行之有效的中國方案,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路徑提供了關鍵借鑒。
建設一個國家,要幾代人的努力;建設一個自我,也是一輩子的修行。不必總是為遙不可及的未來感到焦慮,不如給自己也畫一張“成長藍圖”。我們既需要用“五年規劃”的確定性來應對時代變革的不確定性,又需要錨定心之所向,點燃持久動力。唯有徹底認清自我、堅守初心所向,才能讓規劃化作助你高飛的羽翼,而非桎梏前行的枷鎖。
▲視頻:演員馮遠征寄語青年:“既然還沒等到上場的機會,那就踏踏實實候場,勤勤懇懇練功。”
而一旦有了目標,實現步驟就要清晰、具體、可操作,像一份清晰的路線圖,既標注未來幾年的戰略方向,也明確眼前可攻克的小山頭。既要望見理想的燈塔,也要踩實每一步的臺階,日積跬步,方能行至千里。
最后是定期復盤、及時調整。國家在制定新一輪五年規劃之前,總會先評估上一輪的完成情況。這種做法完全可以借鑒過來,每個月或每個季度回頭看看,評估已達成的效果,有進步就夸夸自己,積攢迎難而上的勁頭,有松懈就加加壓,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就這樣一點一滴積攢沉淀,時光不語,卻終會為你備妥所有答案。
而在迷茫、彷徨或受挫時,不妨聽聽《歌唱祖國》,回想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斗,回想國家跨越的一次次磨難,便能平添“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的豪邁、勇氣與信念。
![]()
千萬個小我奮力向前,便能匯聚成家國大我的光明前景。
百年前,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如此寫道,“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 我們不干,誰干?”千千萬萬想要建設自己的我們,組成了新中國;建設新中國,就是千千萬萬個我們在建設自己。一生驕傲,一起努力,為我們站立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