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烏鎮舉辦,本屆大會主題為“共筑開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數智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峰會現場重磅發布的“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中,由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發起的“永不消失的遺產”創客馬拉松大賽,從全球315個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25年度精品案例。該項目在本屆峰會活動上進行了全球發布與推薦,并由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現場頒獎。
![]()
這是江蘇首次入選年度精品案例。在全球互聯網的舞臺上,一座創新的博物館展示著它的實踐。以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南京正在向世界傳播數字時代的“中國故事”。
![]()
從315到12,南京的“全球出圈”
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被譽為互聯網界的“達沃斯”,是全球數字文明共建的重要平臺。自2021年起,世界互聯網大會面向全球征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踐案例,至今已成功舉辦5屆。
![]()
今年,共有來自78個國家和地區的315個項目申報。經過國際專家評審團的多輪評審,以“國際合作廣度與深度”、“契合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全球普惠性”等維度綜合考量,最終僅12個項目被評為精品案例。其他獲獎項目包括西門子“全球汽車制造業的網絡安全防御框架”、中國移動“5G消息全球多運營商云化服務”、中科院“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臺”、意大利機器人國家能力中心“跨國機器人技術協作”等行業代表案例。
南京項目憑借突出表現,成為全球1/12。這份榮譽,不僅是一個文博場館的探索,更代表了南京在文化遺產數字創新領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實踐。
從遺址到“云端”,讓遺產永不消失
在活動現場,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館長王文溪分享了大報恩寺遺址“失落與新生”的故事——“面對這些逝去的傳奇,今天的我們,能做些什么?我們能否用當下的智慧與技術,為它們注入新的生命?”
![]()
“永不消失的遺產”創客大賽自2024年起由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發起,已連續舉辦兩屆。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并聯合17家全球高校與機構共同建設,吸引了來自19個國家、上千名青年創客參與。他們用VR、AR、AI、數字孿生等技術,為“消失的琉璃塔”重新點亮光影。
這一創新做法,踐行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正因如此,也贏得了國際評審團的高度認同。恰如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的評價:“這場賽事為國際協作樹立了新標準,也為其他博物館提供了可效仿的標桿。”
大賽以廣泛的國際鏈接和普惠的視角,贏得了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新華社、中國日報、金融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境內外100余家主流媒體先后報道,《洛杉磯時報》評論稱:“這場賽事以數字技術讓消失的遺產煥發新生”。與此同時,賽事也在海外社交平臺上掀起多語種傳播熱潮。來自埃及的網友默罕默德表示“我一直對文化遺產充滿熱情,賽事讓我用數字技術探索遺址的故事。”
得益于互聯網推動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正成為一座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元、體驗更創新的文化地標。近年來,游客量顯著增長,已發展為中外旅客到訪南京的必游之地。
南京實踐,讓世界看到遺產的未來
如何讓消失的遺產重獲新生?近年來,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以“科技+創意”為核心,與東南大學、倫敦大學、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等合作,完成了大報恩寺琉璃塔4300萬微米級精度數字復原,打造以VR、數字孿生等綜合的智慧文旅體驗;并基于數字資源的共享,推出“去看塔——從城市地標到世界記憶”專題展,讓這座來自南京、走向世界的“中國瓷塔”在全球語境中再度閃耀,讓游客在數字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這場“遺產的重生”,也折射出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開放與創新。依托互聯網的全球聯通性,南京不斷以文化遺產為紐帶,拓展中外文明互鑒的新空間。
面向全球青年的南京城墻“共同的遺產·共同的世界”共創行動,通過線上設計平臺匯聚創意力量;“動物理想家”國際聯合實踐營則借助網絡社區推出青年綠色項目,傳遞出南京的包容、可持續理念與人文關懷。與此同時,南京也在用更年輕、更有溫度的方式“出海”:“@DiscoverNanjing(發現南京)”海外傳播窗口,讓世界了解這座“文學之都、和平之都”的城市氣質。(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蒼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