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天空還沒亮透,烏克蘭西部的空氣卻像被什么撕開了一道口。俄方宣布,他們投下了一枚重達三噸的FAB-3000炸彈——這是戰場上罕見的龐然大物。烏方則迅速回應,說炸彈只砸到一處小型軍火庫,傷亡極小。兩個版本的戰報隔空對撞,誰都不肯讓步。這一聲爆炸,炸響的不只是地面,還有戰爭信息的迷霧。
巨彈出鞘,戰爭進入“噸位時代”
![]()
自2024年春天起,俄軍在前線頻繁使用“制導航彈”,這是一種裝上滑翔翼和衛星制導系統的老式炸彈。到了夏季,俄方媒體開始高調宣傳“FAB-3000”——一枚重達三千公斤的航彈,號稱能摧毀加固地堡。軍事觀察家稱,這枚炸彈象征著俄軍空襲模式的升級:比精確更強調力量。
FAB-3000的出現并非突發。早在蘇聯時代,它就存在于理論倉庫中,只是由于體積巨大、運輸復雜,一直未被頻繁使用。如今,隨著俄軍對烏克蘭縱深打擊的加劇,這種重型炸彈被重新啟封、加裝制導模塊。它不僅是武器,也是一種信號——戰爭的技術線正在變粗。
![]()
十一月初,俄羅斯國防部發布,畫面中蘇-34戰機拖著長長尾焰,投下巨彈,爆炸卷起白煙。俄媒稱那是“對烏克蘭西部某目標的精準打擊”。鏡頭停留的時間不長,但足以引起外界揣測。隨后,烏方通報當地出現一次爆炸,地點靠近鐵路樞紐,無平民傷亡。兩個說法,在數字之外的空間里碰撞。
軍事分析人士指出,這種“重噸級炸彈”往往用于打擊地下工事或儲備中心,而非前線陣地。俄方強調“指揮中心被毀”,烏方則堅持“普通倉庫受損”。誰也無法證明誰。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真相變成一種極昂貴的奢侈品。
![]()
而對普通人來說,這一幕的視覺沖擊遠勝任何數據。夜色被撕成兩半,火光沖天。那一刻,人們意識到:戰爭的分貝,正在再次被調高。
西部的迷霧,兩個版本的真相
烏克蘭西部,一直被視為相對安全的地帶。利沃夫、捷爾諾波爾、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這些城市在戰爭初期承載了大量后勤、培訓和醫療任務。俄軍轟炸更多集中在東部戰線,而如今,FAB-3000的爆炸似乎把“戰火”向西推了一步。
![]()
烏克蘭軍方發言人表示,那次空襲擊中一座“小型軍火庫”,沒有重大損失。簡短、克制、冷靜,這是他們應對宣傳戰的方式。幾小時后,俄方媒體報道卻截然不同——他們稱“利沃夫州的一個軍事指揮所被摧毀”,并強調“幾十名高級軍官正在開會時被命中”。沒有影像,沒有地點,只有宏大的詞匯。
這種信息的對撞在戰爭中并不稀奇。俄方傾向用“精準”“徹底”描述打擊成果,烏方則習慣用“輕微”“未造成影響”安撫公眾情緒。二者都在“控場”:前者要展示力量,后者要保持鎮定。真相被夾在中間,模糊、震蕩、再被重組。
![]()
西方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更為謹慎。路透社稱“無法獨立核實俄方關于利沃夫州軍事目標的戰果”,BBC則指出“烏克蘭西部在十一月初確實遭到空襲,但未有證據表明大型指揮設施被摧毀”。幾乎所有國際機構都在小心選擇語言——既不完全否認,也不急于證實。
戰地分析人士認為,這一事件的重點不在于“炸到了哪里”,而在于“俄軍正在展示什么”。投入三噸級炸彈,本身就是一種表態:俄方有意在心理上施壓,讓烏方與西方援助國看到“防空再強,也擋不住地心引力”的力量。
![]()
而烏克蘭方面,也深知這場比拼不僅在戰場,更在敘事。烏軍媒體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照片,展示士兵“檢查被擊中地點”的場景,強調損失輕微,意在穩住人心。戰爭的第二戰場,在屏幕上燃燒。
爆炸之外,信息與心理的拉鋸
這場空襲帶來的余波,遠超過那一聲巨響。俄方電視臺在節目中播放模擬動畫,夸張展示FAB-3000穿透地層、掀起蘑菇云的畫面。主持人口氣沉穩,似乎在講一場“科技復興”。同時,烏克蘭軍情部門則發布聲明,稱“俄方夸大戰果,是掩蓋前線進展遲緩的宣傳策略”。
![]()
在信息極度混亂的戰爭里,炸彈不僅摧毀目標,也制造敘事。每次空襲都被包裝成心理戰。俄方要讓對手懷疑后方安全,烏方則努力讓民眾相信防空系統依舊穩固。
軍事專家指出,俄軍在2024年下半年以來,使用FAB-1500、FAB-3000等重型航彈的頻率顯著上升。它們的優勢在于“遠投擲、低成本、高破壞”,但精度有限。換言之,這是一種“戰略恐嚇型武器”——更多是用來制造震撼,而非精確摧毀某個目標。
![]()
這也解釋了為何烏方不愿放大事件。如果承認“指揮所被毀”,意味著俄方突破縱深防線;但如果完全否認,又顯得防空系統失效。于是,他們選擇了模糊回應。模糊有時比沉默更有力。
而在俄國內部,媒體利用這一事件渲染“技術優勢與戰場主動權”。軍工廠展示新型炸彈安裝線時,評論員稱“FAB-3000將改變戰局”。這種說法并無技術根據,卻足以滿足公眾的心理期待。
戰爭,不只打在地面上。每一條新聞、每一個、每一句戰報,都是一次投彈。
![]()
戰爭的回聲,真相的重量
FAB-3000的爆炸在地表留下巨坑,在輿論場留下更深的裂痕。它的聲音傳遍西部,也傳入世界各地的新聞編輯部。每個版本的報道都像在同一片廢墟上蓋房,房型各異,地基相同。
從軍事角度看,這枚三噸炸彈的投放代表俄方空軍能力的延伸——能在防空密集區外發動打擊,說明技術鏈條成熟。烏克蘭的挑戰是如何在缺乏遠程防空系統的情況下,保護縱深后方。戰場態勢因此微調,但并未翻盤。
![]()
FAB-3000改裝工廠
![]()
從政治角度看,這次轟炸讓“西部安全區”這個概念被削弱。曾經被視為避風港的地區,如今也要拉響防空警報。戰爭的地理邊界變模糊,心理邊界更脆弱。
從信息層面看,俄烏兩方的敘事差異再次擴大。俄方需要制造“壓倒性力量”的印象,烏方需要證明“防線依舊穩固”。真相就被卡在中間,被震波撕扯、被語言包裹、被情緒重塑。
![]()
加上了滑翔組件的FAB-3000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枚炸彈象征著戰爭進入新階段——重型武器與信息戰相互交織,力量與輿論一起發聲。誰更會講故事,誰就多一分優勢。
爆炸結束后,塵埃飄散,雙方都宣稱自己贏了。輸贏不在地面,而在各自國民的心里。戰爭進入第三年,人們愈發明白:真相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塑造的。
參考信源:
塔斯社《俄羅斯空軍在烏克蘭使用FAB-3000型重型航彈報道》,2024年7月;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FAB-3000滑翔炸彈首次在戰場投入使用》;
路透社《烏克蘭西部地區遭空襲,官方稱無重大傷亡》,2025年11月初;
BBC《無法獨立核實俄方關于利沃夫地區打擊的聲明》,2025年11月;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關于俄軍使用重型制導航彈的分析報道,2024—202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