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四秩春秋砥礪行,浦江潮涌見初心。上海海外聯誼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以“我和上海的故事”為主題,向海內外海聯會成員發出誠摯邀約,共同書寫一部屬于奮斗者、建設者與追夢人的集體記憶。這些故事里,有服務上海改革發展時揮灑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橋梁,更有海內外同胞攜手同心、共繪發展藍圖的赤誠。它們不僅是個人與城市交織的成長軌跡,更是海聯會職責使命的生動注腳。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今天,讓我們一同聆聽上海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李可莊的講述:以僑為橋,與城共生四十年。
當祖父輩從上海遷往香港時,這份跨越山海的故土情結,終在我身上化作與上海四十年發展同頻共振的緣分。作為上海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上海南風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自2012年將事業重心扎根上海,身兼滬港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的十余年間,我以“滬港人”的獨特視角,既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更是滬港聯結的踐行者。
上海于我,藏著血脈里的親切。20世紀80年代起,父親經常往返滬港探尋發展機遇時,我數次適逢假期得以同行,外灘鐘聲、弄堂煙火便在記憶里扎了根,親眼見證浦東從阡陌農田崛起為摩天森林,目睹上海從區域重鎮成長為國際樞紐。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基因從未改變,2012年,我下定決心全心扎根上海,而上海海外聯誼會,便是我融入這片熱土的第—座橋梁。
![]()
在海聯會的平臺上,我的身份從“創業者”延伸為“聯結者”。作為滬港青年會榮譽會長,我深知滬港青年攜手是兩地發展的核心動力。2009年起推行的“滬港同心實習計劃”,從最初僅35名學生參與,發展到如今每年340名香港學子走進上海145家企業實習。我曾經帶教的香港青年,都因深入了解內地而保持理性認知。2024年5月,我發起“港澳僑家族青年企業家考察團”,當青年企業家們走進上海硅巷、 自貿區,感嘆“上海的營商環境藏著無限可能”時,我更深刻體會到聯誼會“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的深意。
![]()
這份對上海的熱忱,早已融入履職的每—個細節。2023年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后,我第一時間抵滬參加市政協會議,實地調研經濟復蘇情況,為上海新興產業發展建言獻策。針對香港基層青年發展困境,我聯合14位政協委員提交提案,建議加快滬港姐妹學校締結、組織上海高校赴港推介。
2025年兩會期間,我再次呼吁搭建滬港青年創業大賽、科技交流營等平臺,推動兩地科創與人才領域深度合作。身為滬港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我也全力推動滬港基層互動與民生關懷,讓聯結從青年延伸至更廣闊的群體。
![]()
如今,上海海外聯誼會迎來四十華誕。我從十五年前初入時的熱忱參與者,到如今推動滬港多領域合作的踐行者,我親歷著它從聯絡平臺成長為“港澳僑界大家庭”的蛻變。站在新起點,我仍將以海聯會為紐帶,用實習計劃點亮青年夢想,用提案建議回應發展需求,用基層互動凝聚民心共識。
我與上海的故事,始于祖父輩的故土情懷,興于城市開放的發展機遇,成于海聯會搭建的聯結之路。這份跨越山海的緣分,是—名港澳理事的責任,更是對這片熱土最深沉的告白。
來源:中新社
供稿:部港澳臺處
編輯:孫樂
上觀號作者:浦江同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