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阿拉木圖11月6日電 通訊|青春搭橋 情誼續航——“Z世代”為中國—中亞合作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鄭鈺 江宥林 李奧
“十四五” 期間,中國與中亞各國在共建 “一帶一路” 框架下,經貿合作成果豐碩,互聯互通穩步推進,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在這股發展浪潮中,中亞地區涌現出一批充滿活力與希望的“Z世代”青年,他們活躍在各行各業,以青春熱忱搭建友誼橋梁,用專業能力賦能務實合作,為中國-中亞合作增添青春動能。
納季拉·朱馬別科娃目前擔任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東大門”無水港哈方翻譯。這名出生于哈薩克斯坦扎爾肯特市的“95后”姑娘與中國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大學時代。在中國交換學習期間她游歷了許多城市,各地特有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都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非常喜歡中國,也非常熱愛我的工作,希望將來能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國,為增進哈中友誼做出更多貢獻。”朱馬別科娃說。
如今朱馬別科娃在無水港工作已滿1年,親身參與并見證了無水港在促進中哈友誼、加強兩國物流運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無水港是中亞地區最大的陸港,其換裝量已由2015年的2萬標箱增至2024年的32.4萬標箱,成為中歐班列跨境運輸的重要換裝基地。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活動是無水港成立10周年慶典,也是10條寬軌編組鐵路線正式開通的日子。當天,貨運列車在哈中兩國代表的共同見證下緩緩駛入無水港,現場熱烈的氛圍讓我感受到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與牢不可破的合作伙伴關系。”朱馬別科娃說。
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2001年出生的賈姆希德·法伊濟耶夫是中國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宇通客車”)一名本地化品牌專員。每天,他穿梭于各種活動現場、管理公司社交媒體賬號、發布公司視頻和照片等,忙得不亦樂乎。
法伊濟耶夫2016年開始學習中文,曾在天津師范大學深造。他相信烏中兩國關系的發展離不開各方面交流與合作,更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因此,畢業后他選擇進入宇通客車工作。
工作中,法伊濟耶夫深刻感受到中國企業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發展的貢獻。“宇通客車為烏茲別克斯坦人民提供了高質量產品和服務,這是我親身經歷并且看在眼里的。我相信烏中兩國友誼與合作關系會越來越深厚。”法伊濟耶夫說。
土庫曼斯坦青年阿爾斯蘭·庫爾班克雷喬夫曾在北京學習中文,目前擔任中國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土庫曼語翻譯。他回憶說,在工作初期一次機車故障排查時,由于對機車知識了解不多,他只能提供簡單的翻譯,這讓他有些沮喪。“當時中方同事鼓勵我說,‘機車很復雜很難,慢慢來,一定可以學會’,這句話給我很大信心,推動我更加投入去學習相關知識。”
展望未來,庫爾班克雷喬夫希望成為中國公司和土庫曼斯坦客戶之間的溝通橋梁。“愿土中友誼像中車的機車一樣,承載著機會和希望,共同駛向美好的未來。”
“零零后”穆斯林姆·卡尤莫夫同樣活躍在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翻譯工作一線。這名塔吉克斯坦青年今年6月加入中泰(丹加拉)新絲路紡織產業有限公司。對他而言,翻譯不僅是一份工作,還能讓他感受到價值感。“在我的努力下,中方和塔方得以順利溝通,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吉爾吉斯斯坦姑娘艾格里姆·努爾蘭克澤工作在中亞地區中文教育一線,目前正在吉奧什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當實習老師。她在線上平臺開設了漢語教學課程,“我每次都會告訴學生,掌握中文可以為你們的世界打開更多扇大門。”努爾蘭克澤說,希望將來能繼續從事漢語教學相關工作,將中國歷史和文化傳播給更多人。
這些年輕的身影出現在課堂上、車間內、機車旁……他們憑借著好學精神和專業態度,成為中國與中亞合作的橋梁,而他們的故事也將交織在一起,為中國-中亞繁榮發展美好畫卷增添亮麗色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