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連接著福建跟臺灣的一個跨海通道,正在從規劃藍圖逐漸的走向了現實,引發了很大的關注。
近日高德地圖在臺灣地區上線,并且顯示了“福建—臺灣跨海大橋(擬建)”線路,這個操作也是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臺海通道建設的熱議。
其實這一個設想早就已經在《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中就已經被明確的納入了規劃中,是從北京到臺北的高速線路,標志著這一個項目的工程已經是進入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了。
![]()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國家公路網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的首都放射線已經是明確的規劃了“北京-臺北”的高速公路。這一個規劃也是給臺海通道建設提供了政策性的依據跟發展方向。
在國務院批準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中,不僅是確認了“北京-臺北”高速公路線,同時還在普通的國道網的東西橫線中還規劃了“高雄-成都”線,這也是進一步的完善了兩岸互聯互通的一個交通網絡的布局。
因為臺灣海峽是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一個交界帶,它的地質是比較復雜的,根據中國地震局發布的數據是顯示這一個區域年均發生3級以上的地震逾20多次,地震活動是比較頻繁的。
![]()
2017年兩岸聯合科考隊是在預定的軌道區域是發現了四條活動的斷層,這些斷層的最新活動時期是可以追溯到全新世晚期,對于工程的建設結構是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針對這一個難題,工程專家是提出了“地震波隔離層”技術方案,通過特殊的混凝土外層和彈性緩沖的一個結構來抵御地震的沖擊。
臺灣海峽的氣象條件同樣也是充滿挑戰的,根據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這一個區域平均每年受熱帶風暴以及臺風的影響有5~6次,其中臺風中心通過平均是有兩次。
![]()
這對于橋梁和隧道的一個結構穩定是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工程是需要具備抗17級臺風的一個能力,17級臺風的風速大概是在60m每秒左右。
海洋環境方面,國家海洋局的關鍵數據是顯示,臺灣海峽年均流速是2.5節,最大流速是達到四節強洋流不僅是增加了施工的難度,也提高了工程設施的一個受力復雜性。
另外傳統的鋼材在鹽水腐蝕的一個環境下,壽命其實還不到50年,必須要研發出新型的防腐材料才行。
![]()
如果說采用隧道的方案,全長170km的海底隧道將會面臨世界級的一個通風的難題,參考英法海峽隧道的一個經驗是需要每隔3km就要設置一個通風豎井的,但是海外海峽的強風跟涌浪可能會對這些數據造成破壞的。
同時長距離的一個隧道對于防災救援系統也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說列車在海底發生火災的話,那么煙霧將會迅速充滿,整個隧道需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滅火,排煙和人員疏散系統的。
對于橋梁方面到80m的一個深水施工基礎的防腐等技術難題也是需要等待解決的,同時還要考慮船舶碰撞風險,還有要滿足大型船只的一個通行的凈空要求。
![]()
雖然說技術挑戰很大,但是臺海通道的戰略意義是不容忽視的,根據福建省發改委的數據是顯示10年來臺胞入閩累計是約有2000萬人次,僅僅2024年“小三通”客運量就已經是超過了100萬人次。
金門供水工程是在年正式通水以來累計是向金門供水超過3800萬噸,目前已經是實現了一向金門、馬祖船運通氣,
并且還具備了向金門供電的一個條件,也是給兩岸的進一步融合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
![]()
如果說臺海的通道建成的話,那么時速350km的高鐵將會使得臺北到北京的一個旅行時間縮短到6個小時,將會非常大地促進兩岸人員的一個來往和經濟的融合。
現在臺灣省也是正在加快推進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進程,廈金大橋(廈門段)建設已經是在穩步的推進當中。
臺海的通道不僅僅是一項超級的工程,更是兩岸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它既面臨著技術,環境等方面的一個挑戰,但是也是存在著促進兩岸交流融合的一個戰略價值。
參考資料:
1. 《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國務院批準文件)
2. 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數據
3. 中國氣象局臺風統計資料
4. 國家海洋局海洋觀測數據
5. 福建省發改委兩岸往來統計數據
6. 金門供水工程運行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