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發展赤字擴大,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面對日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就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外部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做強國內大循環,加快形成強大國內經濟循環體系,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需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深刻理解其重要意義,不斷探索其實踐路徑。
搶抓機遇應對挑戰的戰略選擇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闡述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的深入思考時,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從根本上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形成新發展格局”列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安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并作出重要部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是主動維護和延長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先手棋,明確了于變局中開新局、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路徑選擇。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國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但與此同時,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從國內形勢看,一方面,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這就需要我們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更加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在擴大開放中拓展國際合作空間,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前行。
具備堅實基礎和諸多優勢
“十四五”時期,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一方面,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鞏固,內生動力日益強勁。2021年至2024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9.9%,比“十三五”時期提高11.1個百分點,投資積累的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0.2%,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活力持續釋放;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大幅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居全球第一位,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躍升至世界第10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速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從2020年版的123項縮減至2025年版的106項,商品和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顯著增強;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居全球第一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另一方面,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推進,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服務貿易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2024年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貿易強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持續縮減,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已全部“清零”,利用外資質量持續提升,“十四五”以來累計吸收外資已超過7000億美元預期目標。
可以看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日益鞏固,同時,還需深刻把握我國擁有的顯著優勢和有利條件。一是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3萬美元,擁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絕對規模世界最大,國內消費市場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具有良好增長潛力。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既是內部可循環的基礎,也是催生新技術并促進其迭代的獨特力量,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二是擁有完整產業體系優勢。我國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并且擁有近2億戶的經營主體和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具備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強大的產業生產能力,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日臻完善。三是對外開放不斷走深走實。我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位,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四是要素、產業和市場循環的腹地廣袤。我國幅員遼闊,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還有廣闊的海洋國土,為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供求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結構合理、疏密得當的空間布局也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注意防范認識誤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進一步加深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的認識。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明確主攻方向,尤其要注意防范一些認識誤區。
首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要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市場監管執法,推動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各地區要找準定位,根據自身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等有機銜接。
其次,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于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必須實現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夯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物質技術基礎;又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促進外貿提質增效,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準入和開放領域,擴大單邊開放領域和區域,著力增強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
統籌推進戰略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著力點。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各領域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善打“組合拳”、避免“碎片化”,順勢而為、精準施策,更有針對性地加快補足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統籌做好各方面工作。
第一,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實現供給和需求兩端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在需求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在供給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與安全韌性,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此外,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卡點堵點,把“五統一、一開放”的基本要求落到實處,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第二,統籌抓好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銜接、高效暢通。要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數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推動產業有序梯度轉移。
第三,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確保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
第四,統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是增強國內外大循環動力和活力的重要舉措。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同,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第五,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以新安全格局作為保障,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一方面,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協調好短期與長期、規模與質量、節奏與目標等一系列復雜關系。另一方面,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加強網絡、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生態、核、太空、深海、極地、低空等新興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著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作者殷德生 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