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被野豬、猴子毀了,補償該寫進法律!”2025年世界環境日,寶興縣五龍鄉一名村民在普法活動后,寫下了這句樸素的建議。這粒來自田間的立法“種子”,被投入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土壤”,進入了規范化、制度化的篩選流程,靜候生命的勃發。
在這里,寶興縣人民法院的法官們,既是司法者,也成了立法的播撒者與采集者。自2022年3月掛牌成為雅安市人大常委會首批基層立法聯系點以來,這家大熊貓國家公園里的基層法院便多了一份銜接司法實踐與國家立法的使命。寶興縣人民法院將審判智慧與原汁原味的民意不斷匯入國家立法進程,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筑牢根基
從臨時任務到常態機制
基層立法聯系點是民意直達國家立法機關的“直通車”,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2021年7月,雅安市人大常委會被確立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成為四川省首個“國字號”單位。雅安市人大常委會進一步延伸民意收集的“神經末梢”,于2022年3月,將包括寶興縣人民法院在內的19個基層單位確定為市本級基層立法聯系點,夯實了立法工作的基層根基。其中,寶興縣人民法院是全市法院系統的唯一代表。
“作為國家立法的‘前沿感知端’,我們能將群眾原汁原味的建議,哪怕是那些看似‘雞毛蒜皮’的智慧火花,通過綠色通道直接傳遞到立法機關。”寶興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孫智勇介紹,法院依托雅安市人大常委會“國字號”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優勢,積極傳遞寶興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法治需求,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生態保護、文化旅游等領域的相關立法。
![]()
基層立法聯系點絕非“掛牌了事”。寶興縣人民法院深知,要讓民主立法的源頭活水持續奔涌,必須筑牢制度根基。
為此,法院迅速成立領導小組,發揮審判專業優勢,組建民商事、刑事(環資)、執行三個立法調研組,推動立法建議從“零散觀察”轉向系統化、專業化的“陣地作戰”。
隨后出臺的《寶興縣人民法院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規定(試行)》,為工作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更具創新性的是,法院將立法聯系點職責有機“縫合”進現有司法體系:賦予立案庭、靈關人民法庭相關立法建議收集的職能,“法官聯村”制度中也明確寫入立法建議收集要求。
由此,立法信息采集不再是“額外負擔”,而是與日常審判、執行、多元化解等工作融為一體、同頻共振。
“這對法官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成長。”法官彭波坦言,“它讓我們的視野超越個案裁判,更像立法的‘前端傳感器’——下鄉辦案不僅是化解糾紛,更要帶著立法思維,敏銳捕捉法律在基層落地的真實困境。”
法官季強也深有同感:“立法從‘高處’走到‘身邊’,老百姓的好建議能被聽見、被采納,這正是基層聲音最有力量的表達,是自下而上的實踐融合。”
走進依托綜合審判庭設立的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室,立法建議收集流程一目了然。工作經費保障到位,專業書籍配備齊全,庭務會定期學習新法規。法官彭波補充:“我們每半個月召開一次例會,交流情況、梳理建議。”
一套權責清晰、保障有力、運轉順暢的工作機制,正讓這座基層立法橋梁更加堅實、更具活力。
平臺拓展
從立法前哨到民主課堂
寶興縣人民法院并未止步于充當立法“傳聲筒”,而是不斷拓展平臺功能,致力于打造一個集研究、協同、普法于一體的開放式民主實踐陣地。
![]()
立法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三年來,寶興縣人民法院依托人民法庭與法治教育基地,開展普法宣傳50余場,發放宣傳材料5000余份。這些活動不僅是法律知識的普及,更是一場場民主立法的現場動員。在每一次講解與交流中,激發公眾參與熱情,播撒“立法并非遙不可及”的民主種子。
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正是立法民主性的最好印證。今年5月12日,曾參與訴訟的當事人呂海洋提出建議:“希望明確原告勝訴后訴訟費退還的時限,讓老百姓能更快拿回錢。”這樣的具體訴求,生動體現了立法聯系點正在成為群眾表達法治期待的日常渠道。
![]()
專業力量是提升立法質量的堅實支撐。2025年,寶興縣人民法院與雅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完成專題調研報告,系統提煉基層實踐經驗。同時,法院主動引入“外腦”,邀請6名專家學者深入調研《大熊貓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條例》立法,共同探索森林碳匯司法保護路徑,并將形成的專業建議通過聯系點直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引起高度重視,實現司法智慧向立法成果的有效轉化。
模式創新
深挖司法“富礦”賦能立法
與街道、社區等傳統立法聯系點不同,法院的核心優勢在于其天然的專業性與問題導向。每一個訴至公堂的案件,都是鮮活的社會矛盾切片;每一份判決書,都是對法律條文最嚴格的壓力測試。
![]()
在這里,立法建議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從豐富的司法實踐“富礦”中“挖掘與提煉”的結晶。
“比如在審理物業糾紛時,我們發現不少業主因物業服務不到位而拒交物業費,進而引發思考:相關法律是否存在盲區?責任邊界是否清晰?”法官彭波介紹,類似這樣在庭審、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委會中反復浮現的法律空白、沖突或滯后問題,被系統梳理、深度提煉,最終形成高質量的司法建議。
![]()
近三年來,寶興縣人民法院已形成各類建議、白皮書30余項。2024年以來,通過主動發放登記表,收集到45條源自司法一線的鮮活建議。
制度建立了,關鍵在于如何有效運轉。寶興縣人民法院清醒地認識到,法院作為立法聯系點的獨特價值,不在于“說了什么”,而在于能說什么——即如何將司法實踐中挖掘出的“真問題”,轉化為立法優化的“金鑰匙”。
寶興縣人民法院探索出的“聯系點+”融合服務模式,正是破題之鑰。
“聯系點+法官聯村”模式,讓法官深入田間地頭,傾聽最原汁原味的民意。13名法官對口聯系寶興縣38個村(社區),實現“一村一法官”全覆蓋。法官走下審判臺,走進農家院,在幫助群眾解決法律難題的同時,收集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2024年以來,已累計收集群眾意見60余條,讓立法充滿“泥土氣息”。
“聯系點+信訪與社會治理”模式則致力于捕捉社會治理的“晴雨表”。法院領導定期接訪,從800余次接訪中梳理群眾關注焦點;著力推進聯系點功能向前延伸,在縣綜治中心啟用“24小時自助法院”,配備法院工作人員輪流常駐綜治中心,在化解矛盾糾紛的同時,收集群眾立法建議。2025年5月法院工作人員入駐綜治中心以來,成功化解矛盾糾紛9起,提供咨詢20次,收集群眾建議10條。
這些點位的設置,使立法聯系點成為感知社會神經末梢的靈敏觸角,實現司法實踐與立法優化的良性互動。
成果轉化
從法院智慧到善治根基
寶興縣人民法院的探索,為“司法如何反哺立法”這一課題,貢獻了一個鮮活的基層樣本。
真正的智慧往往源于實踐。2022年,寶興縣人民法院審結全省首例“碳匯”修復案,其創立的“碳匯修復司法模式”不僅入選省級改革典型案例,更在全省推廣。這種通過個案裁判進行的規則探索,如同立法前的“實戰測試”,為后續法律的制定與完善鋪墊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更顯著的突破在于,寶興縣人民法院的思考直接觸達了國家立法層面。審理該案的法官季強,在嘗試用“碳匯”交易機制讓破壞生態者承擔修復責任時,深切體會到“綠水青山”需要更具體的法治路徑才能轉化為“金山銀山”。他將案卷背后的思考系統梳理,提出“鼓勵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等系列建議,最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第四十三條采納。這標志著來自基層法院的“金點子”,正式匯入了國家生態法治的宏偉篇章。
除了個案突破,寶興縣人民法院還注重對司法數據進行深度體檢,精準把脈區域發展的風險與需求。例如,《關于防范寶興縣境內國省干道交通安全法律風險的情況報告》便從案件趨勢中預見風險,為相關立法提供了前瞻性的數據支撐。
此外,寶興縣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市將《雅安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融入裁判文書說理,這不僅是對地方立法的司法尊重,更是以鮮活的判決激活了文本法規的生命力,形成了立法與司法良性互動的生動局面。
立法,是國之重器;民主,是法治之源。寶興縣人民法院的探索證明,當基層的“小切口”關聯國家立法的“大視野”,司法實踐與立法智慧便能同頻共振,釋放出巨大的治理效能。
展望未來,這條從“司法實踐”到“立法智慧”的道路,必將隨著每一個案件的審理、每一條建議的提出而不斷延伸。
(來源:寶興縣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