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山東省的版圖輪廓,像一只振翅欲飛的雄鷹,而這只雄鷹的眼睛,就是膠東半島最東部的第一高山——昆崳山,很多人會把“昆崳山”誤讀為“昆侖山”。當然,昆崳山沒有昆侖山那么大的名氣,但它也有一個響當當的名號,叫做“海上第一仙山”。我和小伙伴們就在這座低調的仙山里待了14個月,拍攝了一部展現昆崳山春夏秋冬四副面孔的紀錄片《昆崳》。作為第一集《冬》的編導,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追蹤雪花腳步的故事。
冬季的昆崳山猶如巨大的屏障,阻擋來自北面黃渤海的暖濕氣流,降下在全國都頗為少見的“冷流雪”,塑造了煙臺威海“雪窩子”的獨特現象。拍攝的那個冬天,我們在昆崳山遇到了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場雪,最大雪深達到了七十四厘米,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雪窩子”的魅力。昆崳山銀裝素裹,山林在白雪覆蓋下靜謐而莊嚴,樹枝上掛著晶瑩剔透的霧凇,在微光中閃爍,宛若仙境。我們當然不會錯過這一難得的奇景,而我們的鏡頭,也沒有辜負昆崳山的這一場美景。從拍紀錄片的角度來說,遇到這場雪,我們是幸運的,但是真的拍起來,就沒那么幸運了!即便是臺里最好的一臺越野車,還是被困在了山里,最后不得不用鏟車拽著,才慢慢滑著下了山。這次降雪有多牛呢?它后來被列入了2023年的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面對“天時”,我們努力靠近現場,去捕捉最極致的畫面。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說過:“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我們踏雪深入大山,和采訪對象同吃同住,我們時常相互提醒,走近這片大山,近些,再近些。在“雪窩子”的中心昆崳山,積雪厚度沒過人的膝蓋。山路及路邊的溝壑都被雪填平,表面看上去像一片平地,但走進去就有滑落懸崖的危險。
昆崳山的最高峰叫泰礴頂,海拔是923米。在這個最高點上,有一座轉播臺,無論天氣如何,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會上山值班。我們就記錄下了他們不畏大雪封山、逆行而上,攀登百米鐵塔搶修天線的震撼場景。春節前夕,大暴雪損壞了昆崳山轉播臺建設在主峰泰礴頂上的信號發射天線。為了保障廣播電視安全播出,轉播臺負責人宋毅帶領隊伍深入雪山,腳戴冰爪、手握登山杖,在近乎半人深的雪道上艱難前行,在百米高的冰封鐵塔上更換受損饋線,確保把黨和國家的聲音傳遍膠東半島。為了全方位、近距離地捕捉這種極端環境下的緊急搶修任務場景,攝像師孔凡兵主動站了出來,他并沒有任何登高經驗,但是咬著牙,一步一步緊跟搶修人員,爬上了近百米的鐵塔。當時我們確實沒有想太多,就想著如何補齊塔上面這個機位,拍到更多的角度。爬上去以后才知道,那個塔,風一吹就會不停的搖晃。拍完最后一個鏡頭往下爬的時候,突然一塊冰掉下來了,正好砸在孔凡兵的頭上,還好他做好了防護措施,戴了安全帽,但還是被砸得暈乎乎的,現在想來還有些后怕。上去檢修的工程師是經過專業登高訓練的,而我們的攝像,是憑著一股子沖勁兒爬上去的!
盡管每一步攀登都充滿危險,但是正是這樣敢拼敢上的勇氣,才能近距離記錄下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畫面,成就一段段精彩的故事。非要說拍片子有訣竅的話,那就是堅持,在最艱難的時刻,只要再多堅持一下,就是勝利!昆崳山最大的一場雪被我們趕上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震撼的畫面、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故事,能夠呈現在片子當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文藝創作時指出:“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我們在和拍攝對象共處的一年多時間里,始終和他們坐在一條板凳上,歡樂著他們的歡樂,憂慮著他們的憂慮,也感動著他們的感動。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平凡個體都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釋放出“山”一樣的生命力量。
《昆崳》可以說是我們用“最笨”的方法、最苦的行動,創作的一部紀錄片,是我們團隊共同攀登的一座山,是一次對“四力”的全方位踐行!紀錄片是時代影像志,唯有貼近大地,用腳去丈量,用心去感受,方能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作者 萬海鵬 紀錄片《昆崳》編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