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中方一再強調,稀土相關物項具有軍民兩用屬性,依法對其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但美方仍執著于翻炒稀土供應“武器化”論調,并將這種所謂“威脅”渲染至更多領域。
美媒《華爾街日報》4日報道借機炒作,稱中國憑借數十年產業政策布局,構建起供應鏈主導地位。其通過關鍵稀土礦產流通管制,迫使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動尋求談判并達成“休戰”協議。
文章進一步危言聳聽,宣稱中國的“手段”遠不止關鍵礦產,在鋰離子電池、成熟制程芯片和醫藥原料藥三大領域同樣占據的絕對掌控地位,也足以對美國“卡脖子”(chokehold)。
首先是鋰離子電池。美媒強調,該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儲能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誰掌控了這一領域,誰就將在汽車技術和綠色能源領域占據優勢。”
目前,全球前兩大電池生產商均為中國企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即便電池在其他地區生產,其核心組件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
據惠譽方案(Fitch Solutions)下屬基準礦物情報公司(BMI)數據,中國供應商生產了全球79%的電池正極材料和92%的負極材料;在鋰等原材料的精煉化工產品領域,中國企業占63%的市場份額,同時還控制著80%的精煉鈷供應和98%的精煉石墨供應。
![]()
2025年五大鋰離子電池電芯制造商市場份額:排名依次為寧德時代、比亞迪、LG能源解決方案、億緯鋰能、三星SDI。《華爾街日報》制圖
這一優勢源于中國的產業布局:2015年,中國宣布擴大本土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目標,為數百家電車企和電池廠商打開空間,2015年至2019年間還鼓勵本土車企使用經認證的國產電池。
今年,中國進一步采取措施鞏固主導地位,防止其技術流向競爭對手。7月,商務部會同科技部調整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對部分鋰離子電池制造相關技術的海外轉讓實施許可管理;10月,商務部、海關總署又公布對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決定。
其二是半導體領域。報道指出,目前中國占據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成熟制程半導體產能,這類芯片雖生產難度低于尖端芯片,卻是汽車、消費電子和國防等行業的關鍵組件。為實現自給自足,中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半導體制造能力。
與此同時,鎵、鍺等廣泛應用于各類芯片及光伏電池的礦產,中國也占據供應優勢。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鎵產量占全球99%,且是全球鍺的主要生產國。2023年,中方已宣布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要求相關產品出口需獲許可證。
![]()
各地區成熟的芯片制造能力
頗為雙標的是,《華爾街日報》一面炒作中國成熟芯片存在所謂“產能過剩”的擔憂,一面在提及荷蘭強占中資半導體企業安世半導體、引發全球汽車芯片斷供“停產潮”時,倒打一耙指責中方,將部分汽車制造商關閉工廠的后果歸咎于中方,對真正需負全責的荷蘭方面卻輕描淡寫、避而不談。
其三為醫藥行業。報道稱,雖然美國藥店或柜臺上銷售的藥物通常不會標注“中國制造”,但其原料藥或生產原料藥所需的前體化學品,往往由中國供應。
比如,美國進口的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就大多來自中國,這兩種物質分別是泰諾(Tylenol)和艾德維爾(Advil)的主要有效成分。中國也是抗生素原料藥的重要生產國。
盡管美國品牌藥多進口自歐洲,仿制藥則嚴重依賴印度,但印度生產仿制藥所用的大量原料藥,其源頭仍在中國。
![]()
2024年美國活性藥物成分的進口量:依次為布洛芬、四環素類抗生素、維生素C、對乙酰氨基酚、青霉素
中國在該領域的布局同樣清晰:2015年將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列為產業發展重點,在最近公布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則再次強調,在未來五年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研發。
更令人不齒的是,談及醫藥領域時,《華爾街日報》竟毫無感恩之心地無端臆測稱,也許是意識到將醫藥作為政治工具的敏感性,中國并不經常威脅要切斷對美國的藥品供應。但在新冠全球大流行期間,如果想讓美國輕易被病毒擊倒,中國只需要限制醫療物資出口即可。
這完全是對中國全球抗疫貢獻的惡意污蔑:作為疫情防控的前鋒,中國在自身防疫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向美方捐贈了大批防疫物資,還積極協助美方在華采購急需用品。
據中國海關統計,2020年3月1日至10月18日,中國對美累計出口口罩377億只,平均每個美國人有100多只口罩,另外還有外科手套7.4億雙,防護服5.6億套,護目鏡4154萬副,呼吸機11701臺,為美方抗疫提供了實打實的關鍵支持。
這般卑劣下作的炒作伎倆,恰恰反襯出中國“稀土牌”的反制力度。這一記精準反擊,讓美方切實嘗到了難受的滋味。
美國《紐約時報》3日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中國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實現國家建設自給自足,減少對西方進口的依賴,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在稀土、抗生素原料、電氣設備等領域建立起對西方“卡脖子”的能力,美國遏制中國已變得愈發困難,“二十年來持續推進的自力更生戰略,打造了中國應對沖突的堡壘。”
文章稱,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初期,美國官員普遍對可能被中國“卡脖子”不屑一顧。特朗普企圖利用關稅減少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并防止中國的“過剩產能”沖擊美國經濟。但他的努力遇到了障礙:中國早已在努力讓自身經濟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二十年來,中國一直在系統地追求經濟自給自足,不僅掌握了可對美國經濟施壓的“卡脖子”要害,也讓華盛頓更難遏制中國。
如此一來,美國的報復手段更少了。為了迫使中國放松稀土出口控制,特朗普政府只能威脅限制中國仍高度依賴的少數美國出口產品,如飛機零部件。
文章注意到,今天,中方仍在進一步加強自力更生的能力,提出“完善的產業體系有利于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廣泛的產業基礎可以打造“經濟安全的堡壘”。
上月召開的重磅會議也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尚在廣泛的商品領域依賴進口。當時中國生產的汽車、電信設備、發電設備和其他制成品難與進口產品媲美,這促使許多中國公司和消費者偏愛進口產品。
但從那時起,中國在這些以及許多其他商品的質量和數量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金壯龍去年7月表示,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美國智庫對外關系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布拉德·塞策說:“除美國公司設計但未在美國制造的最先進芯片外,中國已相當成功地逐步將美國產品排除出本國供應鏈。”
中方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令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對華挑釁盡數鎩羽,其色厲內荏的本質也暴露無遺。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早前在一篇評論文章中直言,“特朗普在對華貿易戰中敗北”。
他說,美國經濟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遠遠超過中國對美國大豆的依賴。這位美國總統嚴重失算,發動了一場注定輸掉的貿易戰,把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關系,給搞砸了。
他感嘆,中國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國未來也將持續掌握著對美國的優勢,美國要付出的代價可能不僅是輸掉了貿易戰,還會在未來幾年失去部分全球信譽和影響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