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你最近是不是總覺得口渴、累得厲害?”一天早晨,52歲的王阿姨坐在社區醫院體檢室,聽到醫生的問話,忍不住苦笑:“最近每次查體,總說我血糖高,可我的飯量、體重都正常,真要得糖尿病了嗎?”
醫生一邊安慰她,一邊拿出檢測報告:“其實,血糖偶爾偏高,并不等于真的患上了糖尿病。很多中老年朋友一驗血就緊張,其實糖尿病的判斷,遠比你以為的要‘復雜’。光靠一次血糖高,還不能下定論,癥狀和時間同樣重要。”
![]()
說完,醫生遞過一份“糖尿病典型表現清單”,提醒她,一些細節最容易被忽視,比如反復感染、小傷難好、莫名視物模糊等。
為什么血糖波動不等于糖尿病?哪些表現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信號?尤其是第6種癥狀,很多人壓根沒當回事,到底怎么區分,才能早發現早治療?
很多朋友都遇到過體檢時血糖“紅字”警報,但實際上,“空腹血糖輕度升高”并不一定就是糖尿病。
權威數據顯示:在中國中老年人群中,每10個血糖略高的患者,僅有3人最終確診糖尿病。究其原因,生理性波動(如熬夜、緊張、吃東西時間過晚)都會導致血糖短暫升高。有些藥物、情緒波動,甚至感染、手術恢復期內,血糖也可能“暫時偏高”。
![]()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中華醫學會指南明確指出:只有連續兩次以上空腹血糖異常,并伴有特定癥狀或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醫療機構才能確診糖尿病。單次或偶發升高,屬于“血糖受損”或“糖耐量異常”,并非真正的糖尿病。
臨床中,很多“過早自診糖尿病”的焦慮案例,反而帶來不必要恐慌,還有人因錯誤節食影響其它健康指標。醫生建議,不要靠血糖一項就嚇住自己,也不要因為血糖一高就亂用降糖藥。
堅持每年體檢、重視家族史,是發現糖尿病的前提,但僅靠血糖數字是遠遠不夠的。專家系統梳理了“確診糖尿病最常見的10大癥狀”,下面這些細節,中老年人一定要不間斷地自查,尤其“第6點”。
![]()
持續性多尿、夜尿增多,不是喝水多造成的尿多,而是葡萄糖排泄異常,夜里多次起床小便;難以抑制的口渴、口干,不只是天氣燥或喝咸了,是高血糖刺激口渴中樞,需反復補水。
食量增加但體重下降,糖分不能被利用,越餓越消瘦,兩三個月體重驟降超過3-5公斤就要注意;全身疲勞、體力下降,胰島素作用減退,肌肉、組織能量供應不足,常年無力不得勁。
皮膚干癢、傷口不易愈合,高血糖環境下免疫力降低,感冒反復、小破皮老不好;反復感染(尤其是泌尿、皮膚、口腔),這是很多人忽視的關鍵信號,中老年女性泌尿道感染頻發往往和血糖異常有關。
視物模糊、視力下降,高血糖因微血管受損所致;四肢麻木、刺痛,長期糖尿病易累及末梢神經;食欲下降,惡心嘔吐,重度高血糖時甚至出現酮癥酸中毒;性功能減退(男女均有),由于血管、神經受損,出現勃起障礙或性欲明顯下降。
特別提醒:第6點“反復感染”,往往是被誤認為小病的糖尿病早信號。數據顯示,約32%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因難愈合的皮膚炎、牙周炎去醫院,才被發現血糖持續升高。
如果你發現出現多項癥狀并持續超過2周,同時有家族糖尿病史或已是高危人群,請及時到醫院做糖化血紅蛋白、尿糖、餐后血糖等結合性評估,切勿自診自療。
醫療上,“血糖輕度異常”是可以逆轉的。其實,7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通過生活方式干預能防止轉化為糖尿病。日常生活中,下列調理措施非常重要:
合理飲食,主食粗細搭配,推薦每日全谷物攝入達30%-50%,多吃綠葉蔬菜、雜糧豆類,控制精制糖和高熱量零食;定時定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哪怕是飯后慢走、太極拳,也有助于降低胰島素抵抗。
![]()
規律作息,減少熬夜,睡眠時間每日保持7-8小時,輔助穩定內分泌系統;避免情緒激動、壓力過大,慢性精神壓力會提升血糖波動,可通過冥想、戶外社交等方式調節心情。
定期體檢,監測指標,特別建議每半年做一次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檢查,讓糖尿病風險早發現、早控制;有癥狀時及時就醫,不隨意自購降糖藥,血糖高并不可怕,盲目服藥才危險。醫生會根據你的病情定制個體化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