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延安,一碗小米粥分三頓吃,一件補丁棉襖,縫縫補補穿三年。八路軍戰(zhàn)士們的月津貼才1.5元,布鞋都買不起一雙,一個月吃兩頓白面饅頭,就跟過節(jié)似的高興。
可是就在這一年,毛主席卻對一位從德國歸來的科學家說:“我可以給你兩萬元,請你看是不是有什么事可以干。還有一個小小兵工廠和一個破爛油廠,請你去看看,是不是可以利用。”
2萬元啊!這筆錢在當時,能買200頭牛,夠一個連隊整年的生活費。有些同志聽了就不服:戰(zhàn)士們在前線流血,才拿1.5元。他一個“書生”,憑什么可以一次性拿2萬元?
![]()
可是大家伙后來一想:毛主席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什么理由呢?因為毛主席說,這個“書生”,一個人,抵得上十個連隊!
這個“書生”的名字叫陳康白,如今的年輕人多半沒聽過他的名兒,但是他可是一個從德國回來的科技大拿。
當時陳康白在德國一家名校的實驗室工作,因為能力突出,校方已經(jīng)安排人把他的妻子也接到德國,與他團圓。可是當他聽說祖國有難時,還是毅然選擇來到延安。
一、1938年的延安,究竟有多窮
三十年代后期的延安,窯洞外面是黃土高坡,窯洞里面是破布棉襖。毛主席在菜園子里種辣椒、和西紅柿,朱德用扁擔挑水澆白菜秧、南瓜苗,周總理的襪子補了又補,還是舍不得扔掉。
敵人一封鎖,鹽巴就貴成了“白金”,紙也成了“奢侈品”,以上內(nèi)容不是夸張。史料記載:一九三九年,陜甘寧邊區(qū)遇到經(jīng)濟封鎖時,“鹽荒”讓百姓吃不起咸菜,“紙荒”讓報紙只能印在草紙上。
![]()
想想看,八路軍戰(zhàn)士的1.5元,買牙刷、肥皂、針線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塊錢掰成八份花,那是很正常的。可是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毛主席卻拍板,“給陳康白2萬元”。
為什么呢?不是為了讓陳康白去搞槍,去弄糧食,只是為了讓他去一家“破油廠”看一看,看它還能不能用。
毛主席看得遠:槍炮能打贏一場仗,科技才能打贏一個國!那么, 毛主席為什么會對陳康白,寄予厚望呢?
二、從德國到延安,一個博士的轉(zhuǎn)身
這個陳康白啊,1902年出生在湖南長沙,是毛主席的同鄉(xiāng)。他的家境比較普通,可他本人卻是一個天生的“學霸”。
一九二七年,陳康白從廈大的化學系畢業(yè),因為成績太頂,學校就讓他留校當教師。他一邊當老師,一邊搞研究,還時不時在科學期刊上發(fā)表文章。
有一次,他的一篇文章在國外權(quán)威雜志上刊出,馬上引起德國哥廷根大學阿道夫教授的注意。這位名叫阿道夫的教授,可不是普通人,他曾是諾獎得主。
![]()
當阿道夫看到陳康白的論文之后,馬上驚為天人。馬上就向他發(fā)起了邀請函,請他來自己的研究所工作。
陳康白到了哥廷根,馬上得到了“VIP待遇”。不僅有自己專屬的實驗室,還配了專屬的助手。考慮到他與夫人異地分居的不便,學校還非常貼心地給前來陪讀的夫人,提供了政府助學金。
后來,陳康白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在這里出生。不過,盡管德國學校對他非常好,他還是給兒子起名為“康中”,以示不忘故土之志。
七七事變之后,盧溝橋的炮聲,傳到了陳康白的實驗室里面。當時他果斷放下手中的試管,對妻子說:“走,咱回家!”
妻子反問陳康白:“德國實驗條件這么好,放棄不可惜嗎?”他回答:“實驗室再大,裝不下中國人的命。”
幾經(jīng)輾轉(zhuǎn),陳康白帶著成箱的化學書籍、實驗器材,從德國回到了家鄉(xiāng)。然后他去見了自己的老師徐特立。后者對他說:“救國要去延安!那里的人,真在為民族拼命。”
![]()
于是就這樣,陳康白去了延安。一九三八年,他到延安時,延安方面應該是早收到了消息,所以毛主席親自去迎接。
當時毛主席還握著陳康白的手說:“邊區(qū)窮,但志氣不窮。你來,就是火種。”從那一刻起,陳康白不再是“陳博士”了,他新的身份是“紅色科學家”陳康白。
三、2萬花在哪兒了?破廠改造王的“四大奇跡”
為了改變延安的發(fā)展狀況,毛主席特批了2萬元給陳康白。他拿著這一筆錢,干了四件“改變邊區(qū)命運”的大事:
1. 辦展,讓延安看見“科技的力量”。
一九三九年五月,陳康白籌辦”陜甘寧邊區(qū)首屆工業(yè)展會”。沒有展柜怎么辦?自己用門板搭!沒有展品怎么辦?自己動手改造。
![]()
十天的展期,收獲數(shù)萬邊區(qū)老少的圍觀。本來對科技這事兒沒概念的人們,通過展會,才知道“土法煉鋼”也能造機床,“馬蘭草”也能造出紙張!
2. 開辦大學:窯洞里孵出個“新中國的科技搖籃”。
一九四〇年的秋天,“延安自然科學院”正式開學了。以窯洞當教室,30間平房作宿舍,一百多個學生,一邊啃著窩窩頭,一邊埋頭學習化學、機械和農(nóng)業(yè)知識。
后來這所大學,就成了新中國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北京理工大的前身。陳康白說:“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是書呆子,是能修槍、造紙、種地的‘革命通人,業(yè)務專家’。”
3. 解決“鹽荒”:讓“白金”變白菜價。
戰(zhàn)爭時期食鹽緊俏,一九四〇年,三邊分區(qū)的“鹽荒”特別嚴重,老百姓吃不上鹽,陳康白就帶人沿著“海眼”挖井。
![]()
陳康白用科學的方法建鹽田,最后實現(xiàn)——“三天出鹽,產(chǎn)量翻五倍”!邊區(qū)的鹽民淚流滿面,跪地高喊:“陳院長,你救了邊區(qū)人民的命!”
4. 軍工改革:手榴彈威力翻倍。
一九四四年,陳康白隨軍南下,擔任中原軍區(qū)的軍工部長。“‘改良木柄手榴彈’讓工序更簡,威力更大;‘設計新式地雷’,埋得更快,炸得更狠。”
戰(zhàn)士們都說:“陳院長造的雷,鬼子踩上直接升天!”你就說吧,毛主席這2萬元留下的專家,值不值?
四、讀圣賢書,所為何事?
一九四九年以后,陳康白繼續(xù)實踐他“科技報國”之路,擔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長”,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重工業(yè)人才;還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推動了“兩彈一星”的基礎研究。
一九八一年,陳康白病逝。家里的遺物只有一張舊書桌,和一箱發(fā)黃的教案。臨終之前,曾有人問他:放棄德國的研究所,回延安吃苦,后悔了嗎?
![]()
陳康白笑著回答:“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一九三八年,延安窯洞里面的燈,比哥廷根的月亮還要明亮。因為,它照亮的是中國人的前路。
結(jié)語
一九三八年的2萬元,夠養(yǎng)十個連隊一整年;到了陳康白的手里,卻變成了能印報紙的紙、能腌咸菜的鹽、能炸鬼子的手榴彈,還有一所從窯洞里長出來的大學。
這所學校,后來為黨孵化出了第一批“能修槍、懂化學、會種地”的科技骨干。他不是扛槍沖鋒的英雄,卻是把試管插進黃土、把公式寫進戰(zhàn)報的科技脊梁。
他一生不喊一句空口號,只做一件實事:讓科學,在最窮的地方生根。咱們國家像陳康白這樣的科技英雄,還有很多很多。雖然他們不求名利,但歷史,不應該忘記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