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1月5日電 題:四川甘孜農牧民的“幸福三變”
陳改、李力可、古一平
深秋時節的川西高原,天高云闊、景色壯麗,塔公草原景區里,不少游客正體驗騎馬游玩。
20歲出頭的四郎巴登正等待為游客牽馬。他告訴記者,大學畢業時,看到家鄉的旅游業愈發紅火,沒多想就選擇回來了。
塔公鎮曾經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一個不起眼的純牧業鄉鎮,大部分為高寒高海拔地區。景區所在的塔公村平均海拔3730米,過去路難走、設施缺。這幾年,隨著交通條件持續改善,當地依托草原風光打造了塔公草原景區,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
10月31日,游客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鎮塔公草原景區騎馬游玩。新華社記者肖瀟 攝
看到記者來訪,村民們紛紛圍了上來。
“從前都是以放牧牛羊、采挖蟲草為生,現在為游客牽馬,不用到山里奔忙,收入還更高了。”“旺季時每天每匹馬可以創造8000元的收入,淡季每天也有1000元。”“過去我們不會普通話,現在大部分村民都學會了,有的還能為游客講解康定人文歷史、故事傳說……”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述說著這些年的變化。
“因為旅游業的發展,塔公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已突破千萬元。”塔公鎮鎮長伍金夏告訴記者,“村民們格外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加強自我規范,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守護好景區的口碑。”
這幾天,甘孜迎來了一場大雪。記者冒雪驅車來到位于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的木雅圣地景區,雪山銀裝素裹,湖泊平靜秀美,民俗風情和高原風光吸引了許多游客。
俄達門巴村過去是貧困村。2015年,木雅圣地景區在此啟動建設,2017年4月建成對外開放,實現了“牧區變景區、資源變資產、牧民變股民”的華麗轉身。
“我們建設時就優先聘用當地村民,2016年起開始每年向村集體兌現分紅,2024年分紅達到125萬元。”木雅圣地景區總經理蘭卡澤郎說,“我們為所有村民購買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還接納了40名牧民子女在景區就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豐富高品質旅游產品供給。“甘孜處處是美景,我們景區不能止步于自然觀光,要弱化對門票收入的依賴,開發特色項目,讓游客體驗更具深度和特色。我們還將加強與州內其他景區聯動,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帶動村民增收。”蘭卡澤郎說。
旅游業的暖風吹熱了高原的經濟,也吹活了大家的思想:
一家家溫泉酒店民宿開發徒步、騎馬、研學路線,村民們接受培訓,成為向導,收入上了一個臺階,也為客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藏族小伙劉麥既是特色藏餐店長,又是民宿“主理人”。前段時間,他專程去成都學習咖啡制作技能,又多了“咖啡師”的身份。
越來越多高原農牧民,享受到當地文旅發展的豐碩成果。
“下一步,我們還要引導從業人員到旅游業發達地區學習,組織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我們要做好生態保護,讓這碗‘旅游飯’更可持續。”四川省甘孜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劉洪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