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山東省委網信辦、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山東黃河河務局主辦,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市黨委網信辦協辦,齊魯網·閃電新聞承辦的2025“沿著黃河遇見海”網絡主題活動于11月3日正式啟動。來自中央重點網絡新聞媒體、山東省主要網絡新聞媒體的記者走進泰安、德州、淄博,在走讀中感受黃河文化的厚重底蘊,見證齊魯大地的發展脈動,展現山東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動探索。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5日訊11月5日上午,2025“沿著黃河遇見海”采訪團一行來到夏津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步入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時間仿佛放緩了腳步。萬余畝土地上,超過兩萬株古桑樹虬枝盤錯,其中樹齡數百年的不勝枚舉。這片中國現存樹齡最高、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并非天然生成,而是黃河與風沙“博弈”的產物。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在此留下大片沙化土地,為固沙保田,夏津先民世代植桑,硬是在“不毛之地”上培育出這片“綠色長城”。古桑林不僅鎖住了風沙,改善了氣候,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譽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每一道樹皮的褶皺,都鐫刻著與自然抗爭的堅韌,每一片桑葉的搖曳,都訴說著生態智慧的傳承。
先民們為固沙保田世代植桑,在這片黃河留下的沙化土地上創造了獨特的桑文化。桑,早已深深融入當地的血脈——古老的蠶絲織造技藝、與桑蠶相關的節慶祭祀、關于桑樹靈性的民間傳說,共同構成了“農桑并舉、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
2025“沿著黃河遇見海”采訪團參訪古桑研究院
而今,這棵古老的桑樹正綻放新枝,守著“祖宗留下的寶貝”,夏津人沒有止步于觀賞與守護,而是不斷探索如何讓古桑資源“活”起來,煥發新的經濟活力。夏津縣建立桑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圍繞古桑樹全身研制出了桑椹干、桑椹酒、桑葉茶等200多種產品,發展起100多家加工廠和合作社。從深加工到農文旅融合,以往不值錢的果子,如今也“身價倍增”,成了百姓的致富果。
除此之外,被譽為“森林黃金”的桑黃產業正成為新的增長點。夏津桑產業研究院通過采集桑黃的野生菌種,分離菌絲,人工模擬桑黃自然生長的溫度和環境,用一顆小小的野生桑黃,就能實現幾十萬、上百萬桑黃菌包的人工繁育。目前,夏津縣已建成桑黃種植基地及桑黃保育區,實現了國內最早人工馴化栽培桑黃,年種植桑黃500萬菌棒,年產桑黃子實體100噸。目前,夏津縣桑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
目前,夏津縣已經形成了集種植、研發、加工、文旅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每年春季的桑椹生態采摘節,吸引著八方來客在這片古桑林中體驗采摘樂趣,感受穿越千年的農耕文明。夏津正全力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這顆黃河故道上的“綠色明珠”,正以“一片桑葉”撬動大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振興之路。
閃電新聞記者 胡興潤 王麗雯 趙宇光 德州站 趙宇 蘇孟雨 夏津臺 于永明 王帥 徐英俊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