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592顆星,1.1萬億活水:科創板激活中國創新偉力
中國基金報記者 趙新亮
七年前,一顆改革的種子在黃浦江畔破土而出;七年后,一片“硬科技”的森林已在此枝繁葉茂,成為中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注腳。
從2018年11月5日那一聲宣告起步,科創板以其前所未有的制度包容性與資本活力,重塑了中國科技創新的生態,不僅為一批“卡脖子”技術攻堅者雪中送炭,更在全球科技競爭的版圖上,刻下了鮮明的中國坐標。
截至2025年10月底,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592家,IPO募集資金9346億元,再融資2088億元,合計超1.1萬億元。7年間,這里以每小時誕生近3項發明專利的速度,在半導體、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必爭領域插上中國旗幟。
592家星火:制度包容性鋪就硬科技通途
科創板從誕生之初,就肩負著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時代使命。
面對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大、盈利周期長”的特點,科創板以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制度打破常規,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治理結構的科創企業打開通往資本市場的大門。
在這里,“無盈利也能上市”從理念變為現實。7年來,57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在此找到了答案,其中,22家已成功扭虧為盈,摘掉了特殊標識“U”。
澤璟制藥作為科創板首家未盈利上市企業,從零收入起步,到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93億元,同比增長54.49%,完成了從“研發投入期”向“商業化兌現期”的華麗轉身。
更具突破性的是,第五套上市標準為生物醫藥企業開辟了“希望之門”。
22家采用該標準的企業中,21家自研的48款藥品/疫苗已獲批上市,1家產品上市申請獲受理。這些企業推出的1類新藥數量約占同期國產創新藥獲批總數的12%,成為中國醫藥創新的中堅力量。
1680億投入:高強度研發定義創新底色
沿著科創板的軌跡,可以看到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清晰足跡。在這里,研發投入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2024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總額達1680億元,是板塊凈利潤的3倍以上。2025年前三季度,這一數字再攀新高至1133.45億元,同比增長9.01%;研發強度中位數達12.44%,持續領跑A股各板塊。
持續的投入結出碩果。科創板公司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3萬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230項。更重要的是,這些專利正在轉化為突破性的產品和技術:禾元生物推出全球首個“稻米造血”1類創新藥;國盾量子實現四通道超低噪聲單光子探測器量產,關鍵指標刷新世界紀錄;聯影醫療成為中國首家實現光子計數CT商業化的企業。
在細分領域,科創板企業展現出驚人的競爭力:35家公司在細分行業或單項產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國第一,379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63家公司被評為制造業“單項冠軍”,共同構筑起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堅實底座。
121家成鏈:產業鏈條鑄就發展新格局
7年的精心培育,讓科創板在重點領域形成了顯著的集群效應。集成電路產業尤為亮眼,上市公司總數達121家,占A股同類企業的“半壁江山”,覆蓋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全產業鏈環節。
中芯國際創紀錄的532億元IPO募資,不僅支撐其自身技術攻堅,更牽引帶動了一批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設計等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科創板公司持續推動前沿技術發展和產業變革,圍繞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積極布局。
生物醫藥領域同樣成果豐碩,115家上市公司重點介入癌癥、艾滋病、乙肝等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科創板已成為美股、港股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2025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創新藥企推動9款1類新藥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完成16單出海BD交易,潛在交易總額超130億美元,商業化進程顯著加快。
增長陣營正迅速擴容。2025年前三季度,科創板集成電路企業合計實現營收1928.05億元、凈利潤173.7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83%。AI產業加速滲透,寒武紀營收增長24倍,海光信息營收增長55%。儲能環節實現同比環比雙增,相關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合計同比增長43%。
3300億元,緊跟科創投資蔚然成風
科創板不僅是融資平臺,更是“科技-產業-資本-人才”四鏈融合的生態系統。在人才建設方面,超六成科創板公司的創始團隊為科學家、工程師等科研人才或行業專家,近三成公司實際控制人兼任核心技術人員。這種深度融合極大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資本市場的“活水”正在精準“滴灌”。約九成科創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形成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良好風氣。二級市場上,科創板已形成由寬基、主題、策略等指數構成的指數體系,指數總數達33條。截至2025年9月底,科創板已上市ETF突破100只,跟蹤產品規模合計超3300億元。
制度創新持續深化。科創板試點注冊制以來,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24年“科創板八條”發布后,陸續制定或修訂發布20項制度規則,著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包容性與適配性。
“1+6”進擊:政策升級錨定未來賽道
站在7周年的新起點,科創板改革的步伐更加堅定。在2025年陸家嘴論壇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宣布推出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
“1”是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更加精準服務技術有較大突破、商業前景廣闊、持續研發投入大,目前仍處于未盈利階段的科技型企業;“6”是推出六項配套改革措施,包括為第五套標準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等。
這一系列新政,標志著科創板從“試驗田”邁向“示范田”,為更多硬科技企業打開成長通道。隨著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獲得支持,科創板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力度再度升級。
從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到生產車間的產業化應用,從科學家創業到產業集群崛起,科創板正在書寫一個時代的創新史詩。星河滾燙,創新正好。展望未來,隨著“1+6”新政的落地,科創板必將在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偉大征程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編輯:黃梅
校對:紀元
制作:鹿米
審核:陳墨
注:本文封面圖由AI生成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系人:于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