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東吳證券、開源證券率先舉辦2026年度策略峰會
中國基金報記者 孫越
11月4日,東吳證券在上海舉辦2026年度策略峰會,主題為“冬藏春華盛世新章”。本次峰會設1個主會場,6個分論壇,近2000人報名參會。
會上,東吳證券研究大咖就2026年的布局良機分享精彩觀點:宏觀層面,人民幣或將進入新一輪升值周期;策略層面,短期A股風格可能迎來再平衡,科技成長主線中長期仍具備布局價值。
“中國資產正迎來歷史性的配置機遇
召喚著每一位有遠見的投資者”
東吳證券黨委書記、公司董事長范力致辭時表示,今年以來,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實體經濟,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綠色能源等新賽道蓬勃興起,文化消費潛力持續釋放,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范力進一步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正迎來深度變革和價值重塑。今年以來,財政、金融、產業等一攬子政策持續擴圍增效,有力支持了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快融合發展,一批現象級的科技企業和創新產品相繼出圈;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加快落地見效,“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明顯增強。
“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更是金融強國戰略指引下,中國資產正迎來歷史性的配置機遇,召喚著每一位有遠見的投資者積極參與、共同見證。”他說。
今年前三季度,東吳證券預計實現凈利潤29.35億元,同比增長60.23%。公司核心業務領域優勢進一步凸顯:北交所業務排名保持行業前三,新三板業務排名行業前四,公司債(含企業債)承銷規模排名行業前六、連續多年保持江蘇市占率第一,研究業務排名行業前十。
當下,東吳證券研究所已邁入第二個十年的新征程。范力表示,站在新的起點,東吳證券研究所將堅守“為實體經濟增添活力、為美好生活創造價值”的使命,進一步深耕產業鏈研究,強化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消費復蘇等關鍵領域的洞察。
![]()
“今年A股主要指數的漲幅主要來自估值提升”
宏觀層面,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聯席所長蘆哲認為,物價回升對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都很重要。一方面,為了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需要“十五五”期間名義GDP增速不低于5.5%,這意味著物價指數需要回升至不低于0.8%。另一方面,今年A股主要指數的漲幅主要來自估值提升,企業盈利仍然面臨一定壓力,價格壓力能否改善是盈利能否回升的關鍵。
他表示,從消費需求、貨幣流動性、匯率三個角度看,中國物價合理回升具有較好的條件。從消費需求來看,長期的人口轉型、產業轉型、財政轉型都有利于帶動居民收入提升,而未來十年人口高峰與消費高峰的同向移動,預示著消費總量將更樂觀。
從貨幣流動性來看,央行啟動國債買賣,財政開啟“化債”,正在共同促使財政存款向居民和企業轉移,從而推動M1增速在過去一年明顯回升,而M1回升將帶動PPI反彈。
從匯率來看,受益于堅實的商品出口基本盤、外資回流人民幣金融資產,以及美元中長期走弱初顯,人民幣或將進入新一輪升值周期。
![]()
“短期風格或迎再平衡
成長主線中長期仍可期”
進入四季度,A股市場將如何演繹?投資者又應如何布局?
東吳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陳剛在最新研究報告中表示,在宏觀與業績真空期、外生催化平淡的背景下,4000點心理關口的有效突破難以一蹴而就,市場或將“以時間換空間”。
他認為,11月更值得關注的是風格的短期切換:其一,歲末年初歷來是風格切換的關鍵窗口,而11月往往是關鍵時點。自2020年以來,“春季行情”的啟動時間已逐步前移至12月。從歷史規律看,過去幾年三季度持倉偏離度較高的主線類板塊,如新能源、醫藥生物、食品飲料等,在11月表現往往偏弱。
其二,從機構行為看,四季度往往存在主線板塊收益兌現壓力。前期主線板塊漲幅顯著、資金擁擠度偏高。截至2025年三季度,主動偏股型基金在電子行業持倉占比已達25%,TMT板塊倉位超40%,均創歷史新高。
陳剛建議,短期可采取均衡配置以應對風格切換期的波動;中長期看,科技成長主線的行情尚未結束,仍具備持續布局價值。尤其在美國開啟降息周期的背景下,市場降息預期與流動性空間將進一步打開,從全球流動性環境與資產比價視角出發,繼續看好成長股的配置價值。
開源證券2026年度策略會召開:科技、安全仍是最重要的主線
中國基金報記者 莫琳
2025年11月4日,開源證券2026年度策略會正式召開。
本次策略會以“乘風破浪,向新而行”為主題,對即將到來的2026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十五五”規劃、資本市場投資策略、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前景進行全面的展望和探討。
開源證券宏觀經濟首席何寧認為,“十五五”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2026年實際GDP目標或仍為5%左右。宏觀政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適度寬松、適時降準降息,廣義赤字規模有望擴大,預計權益表現總體好于債券。
開源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韋冀星預計,2026年資本市場將從“資產重估”進入到“盈利修復”,2026年前后更可能是“平頂慢牛”而非“尖頂短牛”。
科技、安全仍是最重要的主線
不久前發布的“十五五”規劃,無疑是最受關注的話題。何寧認為,“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科技、安全是絕對重要的主線,其中AI和國產替代有長期確定性。
具體而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傳統產業優化提升的表述精準務實,要求“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筑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發布會上表示,初步估計傳統產業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
此外,《建議》明確未來五年“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未來產業”,何寧預計未來會源源不斷催生新技術、新概念和新的細分領域,成為市場每年的重要投資方向。
在消費方面,何寧表示,“十五五”強調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有助于推動物價合理回升,利好服務消費、大眾消費,以及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升級。
何寧解釋道,《建議》要求“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根據OECD數據,截至2023年我國居民消費率約為39.6%,美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法國、日本、德國、韓國分別為67.9%、62.1%、57.5%、55.4%、55.1%、54.7%、54.5%、52.6%、49.9%。整體來看,較OECD、歐盟國家,中國仍有15~2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雖然消費率可分拆為居民收入和消費傾向兩因素(居民消費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消費傾向),但是我國居民消費傾向相對提升空間更大。
年底或見“盈利底”
回顧2025年開啟的“資產重估”牛市的空間與節奏,韋冀星認為,空間上,證券化率為判斷指數牛/估值牛空間較為有效的參考指標,在證券化率到1.1倍之前,倉位仍是“勝負手”。
節奏上,在“資產重估”后,韋冀星預計2026年前后更可能出現“平頂慢牛”,而非“尖頂短牛”。“平頂”后迎來“盈利修復”慢牛,即證券化率上行后,資本市場或將不是急墜,而是尋找新的穩定中樞。證券化率的穩態中樞預計仍將繼續上移,基于政策提升資本市場參與度、地產資產替代、中長期資金三重驅動力,中樞抬升幅度或較為顯著。
韋冀星表示,從領先指標來看,“盈利底”或將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到達。“科技為先”是貫穿本輪牛市最強主線,具備相對盈利優勢、海外映射、全球半導體周期共振上行三大中長期占優的條件,但2026年行業表現會比2025年更均衡。“盈利修復”慢牛的順周期機會重點在于PPI。同時他認為,紅利風格在2026年的表現會優于2025年。
板塊配置上,韋冀星看好科技成長自主可控、PPI改善預期疊加廣譜反內卷、出海+全球產業競爭力提升、內需結構轉型+消費復蘇等行業的投資機會。
債券市場方面,開源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陳曦表示,對于債券市場短端,央行意圖明確,負債端的穩定性會上升,優先推薦中短端;對于長端,建議保持震蕩市思維,中性久期為基準,收益率上行是機會,而收益率下行則是風險。轉債市場看好溫和通脹帶動的業績驅動板塊,以及科技自主可控兩條主線。
據悉,除主會場外,開源證券還設置了AI算力、芯片、人形機器人、“反內卷”、新消費等13場分論壇,對國內外經濟熱點、各領域投資策略進行全面分析和展望。
編輯:晨曦
校對:王玥
制作:艦長
審核:許聞
注:本文封面圖由AI生成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系人:于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