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德國外長瓦德富爾主動致電中國外長王毅,這場應德方請求進行的通話,為一段持續不到十日的外交風波暫時畫上了休止符。就在此前,瓦德富爾原定于10月26日的訪華行程在啟程前兩天突然被推遲,起因是他在行前對臺灣問題發表了“一中政策內容由我們自行決定”等不當言論,引發了中方的強烈不滿。
![]()
通話中,王毅外長清晰指出了中德關系的發展經驗、行動指南和正確定位,明確反對“麥克風外交”和違背事實的無端指責。他特別提到“中國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希望曾經歷分裂之痛的德國能理解并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努力,反對一切“臺獨”行徑。這番話不僅是原則的闡述,更是一次深沉的歷史提醒,讓這場通話超越了一般的外交交涉,宛如一堂深刻的歷史課。
德國外長在取消訪華后主動尋求通話,背后反映的是德國外交面臨的現實困境。從瓦德富爾此前有關稀土出口管制和臺灣問題的言論,到如今電話中重申“德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化”,這種姿態的轉變并非偶然。經濟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今年1至8月,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雙邊進出口總額達1634億歐元。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盈利一度占其全球利潤的30%,四十年來累計獲利高達1300億至1500億歐元;奔馳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累計利潤也接近2000億歐元。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德經濟高度融合的現實,也是德國無法承擔對華關系持續惡化的底氣所在。
與此同時,中美關系的微妙變化也在影響著德國的戰略考量。當中美開始改善關系時,德國顯然不愿被排除在重大對話之外。這種地緣政治的現實壓力,或許是瓦德富爾主動致電求和的又一重要動因。
王毅外長在通話中提及的“麥克風外交”,恰恰點出了當前某些國家外交行為中的一種不良傾向——通過媒體放話施壓,而非實質性的溝通對話。真正成熟的外交,應當是基于相互尊重的靜默協商,而非公開場合的相互指責。德方此行前的做法,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損害了雙邊關系的基礎。
王毅外長關于中國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的表述,更是一種將心比心的歷史觀照。二戰后的德國曾飽嘗分裂之苦,而中國當時對德國統一事業給予了同情與支持。這種支持的背后,是對國家領土與主權完整原則的普遍尊重。如今,德國部分政治人士卻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發出不當言論,這不能不說是某種“選擇性歷史失憶”。
![]()
從更深層看,德國當前外交政策的搖擺,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身處歐美兩大力量之間的定位困惑。一方面,德國希望維持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另一方面,又難免受到某些外部力量的牽引。但一個基本事實是:歐洲連自身安全都不能完全保證,又怎能給亞洲帶來安全?一味追隨他國戰略,只會喪失作為歐洲大國應有的戰略自主。
德國政界與商界在對華認知上的明顯割裂,進一步加劇了其外交政策的矛盾性。當德國政界一些人強調對華“去風險”時,德國經貿領域卻用行動投下了信任票。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4/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92%的受訪德企表示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沒有離開的計劃。超過半數的受訪德國企業甚至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這種政冷經熱的反差,凸顯了德國對華政策的現實困境。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德國企業界真正的焦慮并非所謂“對華依賴”風險,而是“商業地緣政治化”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德國商會2025年5月的民調顯示,隨著中美經貿爭端升級,75%的在華德企預期將受到美國對華關稅沖擊,57%德企預期將受到中國反制措施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德企迫切希望看到中德關系保持穩定,而非隨政治風向起伏不定。
回看這次外交風波,有三個層面的思考值得深入:
其一,大國相交,唯有相互尊重是正途。通過媒體放話、搞“麥克風外交”,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制造新的隔閡。中國不吃這一套,任何國家都不應心存僥幸。瓦德富爾從原定訪華到推遲行程,再到主動致電澄清立場,這一過程本身就說明了何種外交方式更為有效。真正的外交智慧在于平等對話,而非單方面通過媒體向對方施壓。
其二,歷史這面鏡子,照別人也照自己。德國自己有國家分裂的痛苦記憶,理應對中國的統一事業更有同理心。國際交往中,這種將心比心的歷史意識至關重要。德國在二戰后因對戰爭罪行的深刻反思而贏得世界尊重,如今更應在涉華核心利益問題上保持清醒,避免奉行雙重標準。國家間的交往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相通之處,那就是只有尊重他人核心關切,才能贏得他人尊重。
其三,務實合作,終究是雙邊關系的壓艙石。當中德貿易數據擺在那里,當德國車企利潤的三成來自中國市場,任何政治操作都不能無視這一現實。德國第三季度經濟表現低迷,國內生產總值環比零增長,同時還要承擔對烏軍事援助的巨額開支(截至2025年8月底已超過224億歐元)。在這種困難狀況下,德政界執著于對華“去風險”,無疑將使德企業界面臨的情況進一步惡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其發源地德國似乎被一些人遺忘了。
![]()
王毅外長表示歡迎瓦德富爾“適時”訪華,“適時”二字既是給德方的臺階,也是明確的考驗——瓦德富爾能否成行,完全取決于德方是否能在臺灣問題上端正態度。真正的外交智慧,不在于永不偏離,而在于發現偏離后及時調整航向的勇氣與決斷。在維護核心利益問題上,中國的決心堅定不移,德方應當好自為之,切勿讓中德數十年積累的合作成果毀于一旦。
這次中德外長通話,表面看是一場外交風波的平息,實則反映了當今國際關系中的深層變革。新興力量與傳統力量如何找到新的平衡點,歷史情感與現實利益如何協調,國內政治與國際交往如何兼顧,這些問題都在這場簡短的通話中得到了微妙體現。隨著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加速,類似的外交磨合還會不斷上演,而唯一不變的法則是:唯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方能行穩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