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羅合力 通訊員 劉西寧
“都是一家人,以前為了幾分地傷了和氣,現在想想真不值!”近日,在寧陵縣華堡鎮孝善園矛盾糾紛調解室里,該鎮柿子王村村民張進喜緊緊握住堂兄張石斤的手,眼眶泛紅。這場持續十余年的耕地矛盾,在縣人大代表、縣工商聯副主席、河南天明鴿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楚維向的調解下,伴著孝善園里“六尺巷”“孝親敬老”等故事的浸潤,終于畫上圓滿句號,而這正是華堡鎮以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的生動縮影。
張進喜與張石斤因祖輩遺留的耕地邊界劃分問題產生分歧。隨著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耕地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逐年提升,原本模糊的邊界成了兄弟倆的“心病”——張進喜認為張石斤多占了近1米地影響自家播種,張石斤則堅持邊界從未變動,雙方從最初的口角爭執,逐漸升級為田間對峙,甚至影響到兩家子女的正常往來。此前,村網格員多次上門調解,提出按歷史臺賬重新丈量、邀請族中長輩見證等方案,卻因兩人情緒對立始終未能達成共識。
得知這一情況后,楚維向主動對接鎮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決定依托孝善園的文化氛圍開展調解。調解當天,楚維向沒有直奔矛盾焦點,而是先帶著兄弟倆參觀孝善園的“孝善文化墻”,逐字講解“六尺巷”中“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以及本地村民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的真實故事。“大家都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堂兄弟,為了幾分地鬧得形同陌路,不僅寒了親情,也讓村里人笑話。”楚維向的話直擊人心,再加上墻上一幅幅孝善圖的感染,兄弟二人的情緒逐漸平復。最終,在“謙讓”精神的感染下,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自愿重新丈量耕地、明確邊界,并簽訂調解協議,多年積怨徹底冰釋。
這場矛盾的順利化解,離不開華堡鎮近年來構建的“黨建+網格+大數據+多元調解”治理體系。為筑牢基層治理“第一道防線”,該鎮以黨建為引領,將全鎮精準劃分為262個網格,黨員優先擔當網格員,實現“黨員帶頭、網格覆蓋、服務到戶”;搭建鎮級大數據平臺,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的矛盾糾紛,可通過手機App實時上傳,平臺根據矛盾類型分流至對應部門;組建起由“兩代表一委員”、網格員、“五老人員”等組成的多元調解隊伍,針對不同矛盾類型精準匹配調解力量,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截至目前,華堡鎮通過該體系已累計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80余起,化解成功率達98%以上,其中鄰里糾紛、耕地矛盾等常見糾紛平均處置時間縮短至2天。“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強化黨建引領,優化網格服務與大數據平臺功能,讓多元調解隊伍成為基層治理的‘生力軍’,切實守護好群眾的幸福生活。”華堡鎮黨委書記張治國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