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鄉村振興描繪了新藍圖,而實踐的答案,正寫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夏縣祁家河鄉西北莊村,昔日的山地特產“牛心柿”,如今已發展成為規模化、品牌化的“柿”業大文章。一個“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創新模式,正讓傳統的山貨“牛”起來,讓山區百姓的致富路“寬”起來。
![]()
記者 孫 丹
又是一年秋意濃,漫山遍野柿子紅。我現在是在夏縣祁家河鄉西北莊村的柿子種植基地,連日來,這里的千畝柿子迎來了最佳采摘期,我們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柿子,個個碩大飽滿、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在自家地里忙著采摘,同時也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采購,整個空氣中都彌漫著甜蜜的味道。
走進村民楊東武的20畝柿子林,他和家人正忙著為客商挑選成熟的柿子。這種“牛心柿”因形似牛心而得名,個大金黃,汁水飽滿,是制作高端柿餅的絕佳原料。
![]()
夏縣祁家河鄉西北莊村村民
楊東武
2015年開始種植柿子,就是第三年第四年就開始掛果,一直效益不錯。自己也加工,做成柿餅以后比這個鮮柿子效益要好點。這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就是6000元到8000元左右。
![]()
夏縣祁家河鄉西北莊村黨支部書記
兼村委會主任 衛展鵬
咱們這個柿子也是多年的老傳統,(一個是)品種好。再一個是咱們收的比較晚,含糖量比較高,過了霜降3到5天以后我們才開始采摘,所以說做出來的柿餅品質特別特別的好。
除了西北莊村1100畝柿林豐收忙碌的采摘現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柿子的海洋里。從墻上生動的柿子標語、到屋檐下成串的“柿”子燈籠、再到家家戶戶門口削皮懸掛的巧手,這無處不在的柿子元素,已然成為西北莊村最獨特、最動人的風景線。
![]()
夏縣祁家河鄉西北莊村村民
段成貴
村民自己不加工的柿餅就送進我們的柿子合作社,由他們進行統一加工。最起碼老百姓特別是在家里面的老年人,有點經濟收入,心里很爽。
這片“紅火”的景象,源于一個創新的“黨支部+企業+基地+農戶”合作模式。黨支部牽頭搭臺,企業提供技術、管理和市場,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參與勞作獲得雙重收入。不僅如此,公司不斷延伸產業鏈,建立酒坊、醋坊,將一個個鮮柿子“吃干榨盡”。
![]()
游客 付志達
所有的柿子都是農民自己親手摘、親自種,然后親自把它削皮曬干親自送到咱們這。它沒有所謂的那種壞果、爛果。無論是咱們制作出來的柿餅,還是咱們釀出來的柿子酒,它品質都是很高的。
衛展鵬:“最近這兩年,我們企業也是把我們山里面好的農產品,包括小米、包括木耳、還有蜂蜜,這些好的農產品,我們都收購回來,進行統一的包裝、銷售。帶動我們周邊的,包括現在有11個村的集體經濟都有所增長。再一個就是這個酒、還有柿子產業對我們村的集體經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30萬元。"
目前,全鄉牛心柿子種植面積達1800余畝。從枝頭到舌尖,從產品到商品,強了企業,牛了產業,更富了山區農家。
![]()
夏縣祁家河鄉常務副鄉長
董俊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了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結合我們鄉的“牛心柿”特色產業來說,我們還計劃引進更高的技術。另一個就是利用電商和直播帶貨,打造柿子品牌,提高市場知名度。此外,我們還琢磨著搞農旅融合,把我們的柿子林變成鄉村旅游的打卡地,讓大家不僅能來采摘、品嘗,還能參觀、體驗我們的柿餅、柿子醋加工過程。讓小小的“牛心柿”,真正成為我們鄉村振興的“牛心”產業。
【來源:夏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