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國家深厚的歷史價值與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文化延續的歷史性見證與創造性表達,也是歷經歲月積淀的寶貴財富。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的繡娘在繡制傳統藏繡。 新華社記者 侯德強 攝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接下來,要按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有關部署要求,使文化遺產綻放新的生機活力、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數智技術賦能,提升活力。數字化是將信息從傳統的物理格式轉換成可用數字設備度量、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數字格式的過程,而數智化是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即以數字為基礎、AI為引擎,提升社會資源精準度、智能化的過程。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蓬勃興起,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監管等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利用先進科技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數字化的還原與保護。如湖南永州祁陽市,就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實現對摩崖石刻這一文物非常精細的數字采集;另一方面,利用智能技術實現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如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壁畫那邊是唐朝》項目,通過VR(虛擬現實)設備使圖像在數字空間瞬間被激活,極大地提升該項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陜西歷史博物館全新推出的VR大空間沉浸式數字體驗項目《壁畫那邊是唐朝》。 圖源:西安文旅
群眾廣泛參與,激發熱度。文化遺產承載了共同的歷史記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其傳承與保護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認同與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必須力戒曲高和寡、投入巨大卻難以走入群眾視線的傾向,杜絕千篇一律、同質化與低層次的商業化卻難以引起大眾共鳴的做法。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為此,一方面必須依靠群眾;另一方面,尊重群眾,讓保護成果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激發全社會守護文化遺產的持久熱情。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是最好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式。在這方面,各地有不少探索實踐,比如,在廣東,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是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的五星級賽事,因其喜聞樂見的形式且有著極高參與度,成為弘揚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河南,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系列考古“盲盒”,契合消費者“挖文物”的興趣,滿足消費者完整體驗文化遺產魅力的需求,受到國內外游客歡迎。
![]()
▲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物”考古盲盒互動展。 圖源:河南省文物局
創新融合發展,打造亮點。文化遺產的保護重在傳承,不能簡單地將其封存于安全的角落,或機械的陳列擺設,而要通過創新融合,為其找到與時代“對話”的接口,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文化遺產+”的融合發展模式通過打破產業壁壘,讓文化遺產與旅游、教育、科技乃至農業深度嫁接、相互賦能,從而實現全面發展。“文化遺產+旅游”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各地不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新的場景。這種方式,打破之前讓游客單純參觀藏品、游玩項目的窠臼,更注重提供獨特、真實、有故事的體驗,以沉浸式體驗取代走馬觀花,滿足游客渴望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的愿望。如位于河南開封龍亭區的清明上河園,進行了嘗試和探索,為文化和旅游跨界合作、創新性地開發游玩項目蹚出了一條路子。可以說,文化遺產作為亮點,在帶動旅游的同時,也為實現自身的有效傳承搭建了新平臺、新載體。
(作者:李燕,系青海民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制作 |魏妙
來源 |光明日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