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小米集團總裁手持“三年躋身家電行業前三”的戰略演示文件拜訪美的時,業內紛紛揣測:在美的、格力、海爾這三大傳統巨頭之間,小米究竟想撬動誰的市場地位?
- 直到2024年各大企業財報陸續公布,答案逐漸浮出水面。
- 美的以高達385億元的凈利潤穩居榜首,展現出強大的盈利能力;海爾智家雖利潤總額為187億元,但增速強勁,發展勢頭穩健;而曾與美的并肩領跑的格力,則在營收持續下滑的背景下,僅實現322億元凈利潤,昔日王者光環正悄然褪色。
- 由此引發深思:格力當前的困境,是市場對其價值的誤判,還是其本身已真正步入危機邊緣?
![]()
- 業績天平嚴重傾斜
- 2024年的中國家電產業格局中,美的、海爾智家與格力之間的競爭態勢發生了顯著變化,三者間的財務表現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
- 作為行業領頭羊,美的展現出極強的綜合競爭力和抗壓能力。
![]()
- 公開數據顯示,美的全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4000億元大關,凈利潤逼近400億關口,在營收規模和盈利水平上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彰顯出強勁的發展韌性。
- 不僅如此,美的早已跳出單一國內市場依賴,全球化布局日益深化。其海外業務收入持續攀升,國際化運營體系日趨成熟,相較其他品牌而言,領先優勢進一步拉大。
![]()
- 尤為關鍵的是,美的擁有極為充沛的現金流儲備,即便面對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或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等外部沖擊,也能從容應對,體現出全行業最強的風險抵御能力。
- 將目光轉向排名第二的海爾智家,其發展路徑與美的形成鮮明對比。
![]()
- 海爾智家堅持走“高端化+全球化”雙輪驅動路線,成效卓著。
- 2024年,公司總營收約為2900億元,凈利潤接近190億元,同比增長約13%,整體經營狀況保持穩健上升通道。
![]()
- 在高端消費市場,旗下子品牌卡薩帝成功樹立起高端形象。無論是高端冰箱、洗衣機,還是中央空調產品線,均獲得高凈值用戶的廣泛認可。
- 這種品牌溢價能力直接轉化為利潤空間——產品定價高且銷量不減,成為拉動整體盈利的核心引擎。
![]()
-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智家早年就在海外市場展開戰略布局,經過長期投入與本地化運營,如今已進入收獲階段:
- 海外收入貢獻占比不斷提升,特別是在歐美及中東非地區表現亮眼,支撐其牢牢占據行業第二的位置。
- 相比之下,格力的表現則令人憂心忡忡。
![]()
- 2024年,格力全年營收尚未達到1900億元。
- 這是該公司連續第五年未能突破2000億元營收門檻,且本年度再度出現負增長,顯現出明顯的增長乏力跡象。
![]()
- 盡管憑借多年積累的品牌影響力,格力仍能維持約10%的凈利潤增速,但其盈利結構高度集中于空調業務,多元化轉型幾近停滯。
- 那么問題來了,在同一賽道下,為何美的與海爾能夠持續擴張,而格力卻步履蹣跚?接下來我們深入剖析背后原因。
- 研發投入差出“千億級”
- 據多方資料顯示,美的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核心策略在于“重金投入研發,技術驅動全球化”。
- 這家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毫不吝嗇,2024年單年研發投入超過160億元,近三年累計投入達430億元,相當于過去十年間平均每天向研發領域注入4400萬元資金。
![]()
- 在組織架構上,美的每100名員工中就有18人專職從事技術研發工作。同時斥資建設了16個國家級、8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構建起覆蓋核心技術攻關的頂尖實驗室網絡。
- 如此高強度、系統化的研發投入,自然結出豐碩成果:
![]()
- 美的每年新增全球專利申請量高達1.1萬項,其中發明專利數量達到5000件,含金量極高;截至目前,累計擁有專利總數已達9萬項,遙遙領先同行。
- 例如其破壁機產品采用源自潛艇懸浮原理的降噪技術,使運行噪音降至34分貝以下,遠低于常規機型,甚至主導制定了行業靜音標準。
![]()
- 更重要的是,美的具備強大的技術轉化能力。
- 通過推行“中國供中國、區域供區域”的就近制造模式,大幅降低技術落地成本,并精準匹配各地市場需求,有效支撐其全球擴張戰略。
![]()
- 相較之下,海爾采取的是“精準發力”策略,聚焦高端產品打造與爆款快速響應兩大方向。
- 在高端領域,卡薩帝整合來自14個國家的300余名設計師資源,推出搭載AI識別功能的智能冰箱。
![]()
- 該產品不僅能通過“AI之眼”自動識別210種食材類型,還可運用氮氧智控保鮮技術,確保果蔬在七天內依然新鮮如初。2024年,該項目榮獲家電行業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 市場反饋同樣熱烈:在售價1.5萬元以上高端冰箱市場中,卡薩帝占有率接近六成,是排名第二品牌的五倍之多。
![]()
- 針對年輕消費者群體,海爾旗下的Leader品牌展現出驚人的市場反應速度。
- 在接收到用戶對衣物分區洗滌的需求后,僅用三周時間便完成三筒洗衣機的研發與上市,預約訂單迅速突破8.8萬臺。
![]()
- 這套“快準狠”的打法不僅在國內奏效,在海外市場同樣勢如破竹:
- 歐洲區營收邁入320億元級別,同比增長12%;中東非市場增幅高達38%;即便在美國面臨高通脹壓力的環境下,海爾依舊實現逆勢增長。
- 正當美的與海爾雙雙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之際,格力卻陷入多重困局之中。
![]()
- 格力的困境
- 2024年,格力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遠遠落后于美的與海爾,形成了巨大反差。究其根源,在于研發不足、多元受阻、IP綁定過重三大結構性隱患疊加作用,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步伐。
- 首當其沖的是研發短板。格力長期以來在科研支出上始終缺乏突破性動作,年度研發投入與美的一年超160億元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 投入有限導致技術儲備薄弱,“智能化”更多停留在宣傳層面。
- 以空調產品為例,所謂智能控制功能實質僅為基本的手機遠程操控,缺乏類似海爾AI食材識別、美的降噪黑科技這類真正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技術創新。
![]()
- 核心技術滯后,直接影響產品競爭力,使得格力難以在新興需求場景中贏得主動權。
- 其次是在多元化拓展上的全面遇冷。此前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長曲線”,如今已基本熄火。
![]()
- 2024年,格力智能裝備板塊營收僅為2.6億元,占總收入比重低至0.26%,同比下滑36.68%,近乎腰斬。
- 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更不容樂觀,不僅營收占比微乎其微,2024年上半年還錄得高達50%的虧損幅度。
![]()
- 早前重點布局的手機業務、預制菜加工設備等項目也相繼擱淺,未能形成任何有效的非空調收入支撐。
- 更為嚴峻的問題在于,格力品牌與董明珠個人形象深度捆綁,帶來巨大的企業治理風險。
![]()
- 2025年,格力計劃將全國線下門店統一更名為“董明珠健康家”,董明珠本人亦公開表示“把個人聲譽全部押進去了”,此舉無異于將整個企業命運系于一人之身。
- 此外,董明珠直播帶貨所創造的銷售佳績,實則由經銷商大量囤貨支撐,終端實際消化能力極弱,本質上只是將庫存從工廠轉移到渠道端,掩蓋了真實消費需求疲軟的事實。
![]()
- 2025年初,一則“董明珠被停職審查”的消息在微博平臺迅速傳播。
- 盡管格力當天即通過官方微博緊急辟謠,稱此為毫無根據的惡意造謠,強調董明珠正常履職、公司運營一切如常。
- 然而該事件仍引發資本市場劇烈震蕩,當日股價逆勢下跌3%,反映出投資者對企業過度依賴單一人物的高度擔憂。
![]()
- 這一現象充分說明,格力至今未建立起有效的“去董明珠化”機制,缺乏應對核心人物變動的應急預案,一旦發生意外,企業品牌形象與可持續傳承都將遭受重創。
- 綜上所述,格力依靠單一空調業務支撐利潤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在存量市場競爭加劇、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極易被擁有更強創新能力的對手超越。
- 唯有徹底補足研發短板,重啟多元業務活力,并逐步解除品牌與個人IP的過度關聯,擺脫對單一品類和個體影響力的依賴,才能真正打破路徑鎖定。
- 只有主動變革、重塑戰略重心,格力才有可能重新點燃增長引擎,有望在未來重返行業巔峰行列。
- 信息來源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