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韓國釜山舉行會晤,雙方就關稅、稀土等貿易問題達成一系列共識,經貿關系出現回暖跡象。
會晤結束后不到24小時,俄羅斯官方迅速宣布:總理米舒斯京將于11月3日至4日訪華,在杭州舉行中俄總理第三十次定期會晤。
在美俄關系降至冰點、俄羅斯遭受新一輪制裁的背景下,普京急遣心腹訪華,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
“中美釜山會晤結束不到24小時,普京就派米舒斯京訪華”,如此緊鑼密鼓的安排絕非偶然。
中美釜山會談確實取得了不少積極成果。雙方不僅達成了下調關稅、暫緩互相限制措施的共識,特朗普還透露他計劃明年4月再次訪問中國。
與此同時,中美還有意擴大合作,中國可能“大量”進口美國大豆,而英偉達也可能被允許向中國出口高端AI芯片。
與中美關系回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俄關系正陷入僵局。半個月前,美俄元首通話還約定在布達佩斯會晤,結果特朗普轉頭就以“沒取得進展”為由無限期推遲。
更讓莫斯科惱火的是,美國隨后將兩家俄羅斯石油公司列入制裁名單。這種“戲弄式”操作,無疑加劇了美俄之間的不信任。
軍事層面,俄羅斯四天內連續試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和“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普京親自站臺強調這些武器“現有防御系統根本無法攔截”。
而美國則直接以重啟核試驗作為回應,雙方硬碰硬的架勢讓直接對話渠道基本關閉。
表面看來,米舒斯京此行是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的一部分,但實際議程遠不止于此。俄羅斯國立研究型大學經濟學教授齊普拉科夫指出,米舒斯京這次來華,主要就是要跟中方討論加強經貿合作的問題。
中俄貿易數據的變化揭示了俄方的焦慮。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年1至9月,中俄貿易總額為1636.21億美元,同比下降9.4%。
其中中國自俄羅斯進口900.55億美元,下降7.7%。這一下降趨勢若持續,今年中俄貿易總額可能無法超過2200億美元。
更令俄羅斯擔憂的是,中美經貿關系回暖可能導致中國進一步減少從俄進口。一些原本給俄羅斯的民間企業訂單可能會轉向美國,這對本已面臨西方制裁的俄羅斯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能源領域的情況更為復雜。今年前四個月,俄羅斯對華石油供應量同比減少14.3%,按價值計算更是下降24%。
路透社10月31日的報道更爆出猛料:中國國有石油巨頭已暫停購買俄羅斯海運石油。
![]()
除了緊迫的經濟訴求,俄羅斯此行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莫斯科急需確認中美關系緩和會不會影響中俄的“背靠背”協作。
特朗普在釜山會晤后表示“中美同意在烏克蘭問題上展開合作”,這句話在莫斯科聽來無疑是拉響了警報。
俄烏沖突已進入消耗戰,俄羅斯在西方持續制裁下,經濟命脈越來越依賴東方市場。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任何立場變化,都能牽動莫斯科最敏感的神經。
對俄羅斯而言,確認中國在復雜三角關系中的戰略定力,比任何具體經濟合作都更為迫切。俄羅斯需要明確,中美關系的緩和不會以犧牲中俄關系為代價。
與此同時,米舒斯京此行也將推動討論多年懸而未決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在歐盟市場持續萎縮的背景下,這條管道對俄羅斯能源出口東移具有戰略意義。
此外,核軍控議題也是俄方關注的重點。美國提議重啟談判并希望中國加入,普京卻一改常態地稱此建議“具有建設性”。這種態度變化需要中俄雙方面對面溝通,以避免出現戰略誤判。
![]()
面對俄羅斯的急切,中方保持著一貫的戰略定力。中國始終堅持平等互利、不針對第三方、不受第三方影響的合作原則。
對中國而言,與俄羅斯保持穩定協調的關系同樣是戰略需要。西部方向有合作默契的伙伴,中亞地區的穩定安全就有了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