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APEC會議期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代表日方參加中日會談。
在中方代表面前,她言辭堅定,把中日1972年聯合聲明端了出來,明確重申“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還表示愿意遵守兩國政治共識。場面看起來客氣,風平浪靜。
然而話音未落,24小時都沒撐過去,高市早苗就轉頭在社交媒體上火速發布兩條動態,內容是她“會見臺灣方面人士”。
![]()
更讓人皺眉的是,她用上了“總統府資政”這樣的稱謂,明擺著在涉及臺灣身份問題上踩線挑釁。
一邊在中方面前談聯合聲明,一邊又在臺海議題上“另起爐灶”,這操作只能讓人感嘆一句:這變臉速度,跟翻書似的。
外交部的回應也非常迅速,11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罕見使用了“嚴重違背”“性質惡劣”等強烈措辭,表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強烈抗議,并首次將回應與“臺灣光復80周年”聯系起來,警示日本對臺問題的歷史責任。
這種表態的嚴厲程度,在近年中日互動中并不多見,也足以說明中方對高市這一行為的定性已經上升到政治原則層面。
![]()
承諾成空頭支票,中方底線遭明目挑釁
高市早苗這波操作,從表面看是“個人行為”,從實質上看,卻是一次對中日外交默契的公然挑戰。
中日之間雖然在歷史問題上爭議不斷,但在臺灣問題上,長期以來彼此保持著某種默認的“低調處理”方式。說到底,這是一條紅線,誰都知道不能輕易碰。
但高市這次偏偏就碰了,她不僅在會談中明確表達“承認臺灣屬于中國”,轉頭卻又在公開場合使用含有“主權含義”的臺灣官方稱謂,還連續兩次發布動態進行炒作。
這不只是一次外交失禮,更像是在試探中國的耐性,甚至隱含著一種“我說歸說、做歸做”的態度。
這種做法,和2006年安倍訪華時提出“破冰之旅”形成鮮明對比。當年安倍雖然在國內右翼力量支持下上臺,但在處理中日關系時還是懂得權衡利弊。
![]()
如今高市的行為,在短時間內完成“話術+行動”的雙重挑釁,顯得更具設計性。
更讓人警覺的是,她所代表的并非一名普通政客,而是現任日本首相。她的言行,表面上看是“個人表達”,但在國際場合上,她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外界視為政府意圖的風向標。
這就意味,她的行為不只是“說錯話”,更可能在為某種更大范圍的對華政策探路。
外交部罕見的回應語氣,說明中方已經不打算繼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將“臺灣光復”這一歷史節點拉出來,也是提醒日本:臺灣問題不是你隨便可以“借題發揮”的對象,那段歷史,中國人沒有忘,日本也不能裝作“沒參與”。
![]()
臺灣不是擋箭牌,法理紅線寫得清清楚楚
把臺灣問題包裝成“民主陣營的價值共識”,聽上去挺高大上,實際卻是偷換概念。
臺灣歸屬問題,從來都不是哪個政客可以拿來炒作的“政治資產”,它有明確的法律根基,也有歷史背景。
中日之間簽署的四個政治文件,已經把立場講得清清楚楚,日方承諾尊重中國對臺主權,不以任何方式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
這不只是外交說辭,而是寫進國際法的承諾。
從國際法角度看,《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都對臺灣歸屬作出明確規定,日本戰敗后放棄對臺灣的統治權,歸還中國。
![]()
這些文件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礎,日方作為戰敗方,負有特殊歷史責任。高市如果真想“講歷史”,那她先得翻翻這幾份文件。
但現在她做的,是把“戰后責任”往“價值觀聯盟”上引。她試圖用“民主”這個標簽,掩蓋日本在歷史上的殖民行徑,把臺灣問題引導成“體制對抗”的前線。
這種包裝,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正在誤導日本國內輿論,把一個需要審慎處理的外交問題變成民粹情緒的出口。
更嚴重的是,當日本右翼力量借臺灣問題“翻案”時,不僅會引發地區緊張,也會讓日本再次陷入“歷史責任”的漩渦中。
![]()
中國此時重提臺灣光復,不單是回應當前事件,更是借此提醒所有人:歷史不是可以隨意改寫的文本,誰想拿它當武器,最終都可能反噬自身。
三重戰略誤判,讓日本自己踩了腳底雷
從這次事件看,高市早苗和她背后的團隊顯然在戰略判斷上出現了嚴重偏差,至少在三個層面上都沒算清楚賬。
她以為中國不會在言辭上動真格,忽視了這幾年中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反應已經從“口頭警告”轉向“法律行動”。從前是發聲明,現在是追責、制裁,臺灣問題已經不再是“模糊地帶”。
她還以為日本有足夠的戰略回旋空間,忘了日本的很多關鍵產業都嚴重依賴中國。
從稀土到芯片再到基礎化工,只要中國在經濟上稍微“踩一腳剎車”,日本的部分供應鏈就可能陷入停擺。表面上是在“外交試探”,實質卻是在拿本國經濟當籌碼。
![]()
最關鍵的,是她錯判了這個時代的潮流。現在的國際格局,已經從單極走向多極,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支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一中原則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在全球南方國家中更是基本共識。
金磚擴員、區域合作機制興起,正在重塑國際秩序。日本如果還幻想抱著某些舊盟友“站隊取暖”,那只會在未來的外交格局中越來越邊緣。
從更廣的角度看,中國近年來在地區規則制定、制度性開放等方面持續發力,不再只靠經濟影響力,更在構建規則話語權。
從“一帶一路”到RCEP,中國主導的區域合作機制已經開始塑造新的互動方式。這種系統性建設,才是真正的“軟實力”。
結語:這場外交試探,看似挑釁,實則失算
![]()
高市早苗這番“操作”,看著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實際上卻是一次戰略誤判的集中體現。
她想拿臺灣問題做籌碼,結果卻碰上鐵板;想試探中國底線,結果發現底線早已變成行動紅線。
中方的回應,既是警告,也是宣示。對臺灣問題的態度清清楚楚,對歷史責任的立場明明白白。在這個多極化快速推進的時代,那些還在用冷戰思維操作外交的政客,終將被現實打回原形。
臺灣問題不是誰的政治游戲,也不是誰的外交工具。歷史已經寫下答案,現在只看誰能讀懂。
參考來源:外交部發言人就日本領導人APEC會議期間涉臺錯誤言行答記者問——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