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地藏菩薩本愿經》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世間之人,誰不愛財?財富能解燃眉之急,能安家立命,能讓生活無憂。
可偏偏就有這樣的時刻,錢財如流水般散去,或遭遇意外損失。
或被人騙取,或生意折本,甚至莫名其妙地就破了財。
面對破財,有人捶胸頓足,認定自己倒了大霉;有人四處奔走,想方設法要把損失補回來。
可無論是怨天尤人,還是拼命追回,往往越是執著,越是痛苦難解。
![]()
《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記載,地藏菩薩曾于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其中談及眾生因果業報之事。菩薩慈悲,見眾生為財所困,為利所惑,特別開示了一個"舍"字的玄機。這個舍字,不是認命,不是放棄,更不是逃避,而是蘊含著扭轉乾坤的大智慧。
破財之時,該如何應對?地藏菩薩的開示,或許能為我們指引一條明路。
說起地藏菩薩,世人皆知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可很少有人知道,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曾有一段與破財相關的經歷,這段經歷,恰恰揭示了"舍"字的深意。
那是在無量劫前,有一位婆羅門女,家境殷實,自幼衣食無憂。她的母親卻不信因果,不敬三寶,時常宰殺生靈,浪費財物。母親過世后,婆羅門女悲痛萬分,她深知母親生前造下諸多惡業,死后必墮惡道受苦。
婆羅門女變賣了所有家產,用這些錢財供養三寶,布施貧困。旁人見了,紛紛勸阻:"你母親已經去世,這些錢財留著自己用不好嗎?何必全都散盡?"
婆羅門女說:"母親在世時享用這些財物,造下惡業。如今我用這些財物行善積德,正是為她贖罪。財散了,母親的罪業或許能減輕一分。"
眾人聽了,都覺得這女子太過執拗,白白破了萬貫家財。可婆羅門女心意已決,將最后一筆錢財供養給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寺。
當夜,婆羅門女在塔寺中虔誠禮拜。她拜到深夜,忽然聽到空中傳來聲音:"孝女,你無需悲傷。你的母親已經脫離地獄,往生天道了。你舍盡家財為她修福,這份孝心感天動地,已經改變了她的命運。"
婆羅門女聽罷,淚如雨下。她明白了,原來舍去的,恰恰是得到的開始。
這個婆羅門女,正是地藏菩薩的前身。菩薩以此親身經歷告訴世人:面對破財,不要只看到失去,要懂得失去背后的因果。
后來,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說法時,專門講述了眾生與財富的關系。當時,有一位叫做定自在王菩薩的弟子,向地藏菩薩請教:"世尊,世間眾生常為錢財所困。有人因貪財而造惡業,有人因破財而怨恨不平。面對財富的得失,眾生該如何自處?"
地藏菩薩答道:"財富如水,性本流動。得財如水入器,失財如水流出。世人只見水之出入,不明水之本性。"
弟子問:"那如何才能明了水之本性?"
菩薩微微一笑:"懂得一個舍字,便能明了。"
此話一出,在場的天人、龍神、羅漢、菩薩,無不側耳傾聽。
![]()
地藏菩薩繼續說道:"世間之人遇到破財,大多會生起兩種心念。一種是怨恨之心,覺得老天不公,命運多舛,從此心生陰影,見財便怕,不敢再有所作為。另一種是執著之心,非要把失去的補回來,日夜籌謀,甚至不擇手段,最終可能造下更大的惡業。"
"這兩種心念,一個是畏懼,一個是執著,看似相反,實則都是不懂舍的道理。"
定自在王菩薩的弟子問:"難道遇到破財,就該認命嗎?就該什么都不做嗎?"
地藏菩薩搖頭:"不是認命,不是不作為,而是要明白破財背后的因緣。"
菩薩接著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久遠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做無垢國,國中有位長者,名叫善財。這位長者經商多年,積累了萬貫家財。他為人和善,常常接濟窮人,在當地頗有名望。
有一年,善財長者的商隊在海上遇到風暴,船只沉沒,貨物盡失,損失了近乎一半的家產。消息傳回來,長者的家人和伙計們都慌了神。
長者的兒子哭著說:"父親,這下我們破了大財,該怎么辦啊?"
伙計們也紛紛出主意:"要不我們去借高利貸,把損失的錢補回來?""要不我們減少給窮人的施舍,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善財長者卻很平靜,他對眾人說:"錢財已失,說什么都是多余。如今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急著補救,而是要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一劫。"
眾人不解,問道:"為什么?難道不是因為遇到風暴嗎?"
善財長者搖頭:"風暴只是表象。我經商這么多年,風浪見過無數次,為何偏偏這次損失如此慘重?這背后必有因果。"
他讓家人翻查賬目,終于發現,半年前,他的一個管事為了多賺錢,在海外收購貨物時,欺騙了當地的漁民,壓低了價格,讓那些漁民損失慘重。
善財長者聽聞此事,長嘆一聲:"原來如此。我們占了別人的便宜,如今破財,正是還債。"
他立即派人帶著錢財,前往那片海域,找到當初被欺騙的漁民,將欠下的銀兩加倍奉還,并真誠道歉。
做完這些,善財長者并沒有急著去補救損失的錢財。他反而加大了對貧困百姓的施舍,還出資修建了一座寺廟。
家人勸他:"父親,家里已經破了大財,您怎么還往外撒錢?"
善財長者說:"正是破了財,才更要舍。錢財散盡,不過是把前世欠下的債還清。如今我再舍財布施,正是在為將來種福田。你們看著吧,用不了多久,我們的家境就會好轉。"
果然,不到三年,善財長者的生意逐漸恢復,而且越做越大,財富反而比以前更多。更重要的是,他在當地的聲望越來越高,許多人慕名而來與他合作,生意自然興隆。
地藏菩薩講完這個故事,對眾弟子說:"你們看,善財長者遇到破財,他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急著去補救,而是先反思因果,還清欠債,再繼續布施。這就是懂得舍的道理。"
"舍,不是放棄,不是認命,而是放下執著,明了因果,順應天道。"
定自在王菩薩的弟子又問:"可是,如果遇到破財,實在查不出什么因果,又該如何?"
地藏菩薩答道:"查不出,不代表沒有因果。眾生生生世世,造下的業力如恒河沙數,有些業報在今生顯現,有些在來世。破財,或許是前世欠下的債,或許是今生無意中造下的惡業。查不出具體的因,不妨礙我們用舍來化解。"
菩薩繼續說道:"《大藏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位叫做無盡意的菩薩,曾經問佛陀:世間眾生,為何有人富貴,有人貧窮?有人破財后能東山再起,有人卻一蹶不振?"
"佛陀答道:財富的得失,全憑業力。過去生中舍財布施的,今生得財富果報;過去生中慳貪吝嗇的,今生受貧窮困苦。破財之后能否翻身,也看此人是否懂得繼續布施。"
"佛陀又說:有些人破財后,心生怨恨,不再行善,反而生出貪念,想要用不正當的手段把錢財奪回來。這樣的人,不僅補不回損失,反而會造下更大的惡業,來世更加貧困。"
"而有些人破財后,不僅不怨恨,反而更加精進布施。這樣的人,看似損失慘重,實則是在消業障,種福田。
![]()
用不了多久,他們的財運就會好轉,而且會比以前更好。"
地藏菩薩說到這里,停頓片刻,環顧四周。
在場的天人、菩薩、羅漢,都全神貫注地聽著,想要知道這個"舍"字,究竟還有什么更深的玄機。
菩薩接下來要說的話,正是這個"舍"字最核心、最關鍵的內涵。
這個內涵,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對財富的認知,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