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金剛經》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寺院的鐘聲響起,無數信眾手持念珠,口中念誦著"南無阿彌陀佛",眼中滿是虔誠。
可這虔誠的背后,藏著一個怎樣的心思?
多少人念佛,是為了死后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少人誦經,是為了求得佛菩薩的庇佑加持。
這樣的念佛誦經,真的就是佛陀所要傳達的本意嗎?
唐代有位居士,每日念佛不輟,十年如一日。
臨終前,他問前來探望的禪師:"我念了十年佛號,為何心中仍有恐懼?"
![]()
禪師只是淡淡地說:"你這十年,究竟是在念佛,還是在念你自己的私心?"這一問,如同當頭棒喝,擊碎了多少人心中的執念。
念佛誦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為何說不是為了求往生?這個問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高僧大德給出了答案,只是世人多被表相所迷,未能參透其中玄機。
唐朝開元年間,長安城外的香積寺里,住著一位名叫道昭的老和尚。他修行了四十余年,每日念佛誦經,從未間斷。寺中僧眾都說,道昭師父定能往生極樂,因為他的功課做得最勤,念珠都磨損了好幾串。
一日,一位云游僧人來到香積寺掛單。這僧人法號慧忠,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禪門宗匠。晚課時分,慧忠看著道昭念佛,那架勢端得是虔誠至極,眼睛緊閉,嘴唇翕動,念珠飛轉。可慧忠卻搖了搖頭,輕嘆一聲。
晚課后,慧忠找到道昭,問道:"師兄念佛多年,可知為何而念?"
道昭毫不猶豫地答:"自然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脫離這娑婆苦海。"
"那師兄念佛時,心在哪里?"慧忠又問。
"心?"道昭愣了一下,"心在極樂世界啊,我每念一聲佛號,就想象著西方凈土的七寶蓮池、黃金鋪地,想象著將來往生后的自在快活。"
慧忠聽罷,臉上露出一絲苦笑:"師兄啊,你這不是念佛,是在做生意。"
這話讓道昭當即變了臉色:"慧忠師,你這話是什么意思?我念佛念了四十年,怎么就成了做生意?"
慧忠不緊不慢地說:"你念佛是為了往生,往生是為了享受極樂世界的快樂,這不是生意是什么?你用念佛號做本錢,要從佛那里換取往生的回報。佛陀若是知曉,怕是要笑你癡迷了。"
道昭被說得啞口無言,半晌才憋出一句:"難道念佛不是為了往生?"
"往生只是表相,不是本質。"慧忠說著,從懷里掏出一卷經書,正是《金剛經》,"經中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整日念佛,可你念的是佛號,還是佛心?"
道昭沉默了。他修行這么多年,從未有人這樣問過他。念佛不就是念佛號嗎?難道還有別的?
慧忠看他迷茫,接著說:"我給你講個故事。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婆羅門問佛:'世尊,我每日誦經拜佛,可為何心中煩惱不斷?'
佛陀笑而不語,只是拿起一塊石頭,讓那婆羅門拿著,然后問:'你拿著這塊石頭,它重不重?'婆羅門說:'重。'佛陀說:'那你把它放下。'婆羅門放下了石頭,佛陀又問:'現在重不重?'婆羅門恍然大悟:'不重了。'"
"佛陀告訴那個婆羅門:'你誦經拜佛,心里卻裝著對功德的執著,對往生的渴求,對煩惱的逃避,這些執念就像你手中的石頭,不放下,如何能輕松?誦經不是為了求什么,而是為了放下什么。'"
道昭聽到這里,眼睛亮了起來,似乎抓住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沒抓住。
慧忠繼續說:"凈土宗的祖師們教人念佛,本意是讓人攝心專注,通過念佛號來收攝散亂的心念。你看,我們的心就像猴子一樣,一刻不停地攀緣外境,今天想著錢財,明天惦記著名利,后天又擔心生死。念佛號就像給這只猴子拴了根繩子,讓它有個地方可以抓住,不至于到處亂跑。"
"可是,"慧忠話鋒一轉,"如果你念佛時,心里想的全是往生后的享受,那這只猴子還是沒有安定下來,只是從這個樹枝跳到了那個樹枝,從貪戀現世的快樂變成了貪戀來世的快樂。貪念的本質沒有變,變的只是貪念的對象。"
這話如同一記悶棍,敲在道昭的心上。他修行四十年,原來一直都在做著換湯不換藥的事情。
寺外傳來鐘聲,夜已深了。道昭盤坐在蒲團上,往日念佛時的那種安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困惑。他問慧忠:"那照你這么說,我們到底該如何念佛?"
![]()
慧忠走到窗前,望著夜空中的明月,緩緩說道:"六祖慧能大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念佛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念佛時,心若是平的,沒有求取之心,沒有執著之念,那每一聲佛號都是清凈的。可你心若不平,滿心都是盤算,那念十萬聲佛號也只是徒勞。"
"具體該怎么做?"道昭追問。
"念佛時,不要想著往生,也不要想著功德,更不要想著回報。"慧忠轉過身來,看著道昭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說,"你就單純地念,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每一聲佛號都像是在呼喚你自己,喚醒你本來就具足的佛性。不是向外求佛,而是向內見性。"
道昭似懂非懂:"這和往生有什么關系?"
"往生不是目的,是結果。"慧忠說,"就像你走路,如果一心只想著目的地,眼睛盯著遠方,腳下的路反而走不好,容易摔跤。可如果你專心走好每一步,自然而然就會到達目的地。念佛也是如此,你把每一聲佛號念好,把每一個當下活好,往生自然水到渠成。"
"可是經上不是說,念佛就能往生嗎?"道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慧忠笑了:"經上確實這么說,但你要明白,經文是對不同根器的人說的。對于那些放不下執念的人,佛陀先給他們一個可以抓住的東西,就是念佛往生這個方便法門。這就像教小孩子走路,你得先扶著他,讓他有個依靠。可等他學會走路了,你就要放手,不能一輩子都扶著。"
"那些真正懂得念佛的人,他們念佛不是為了往生,而是為了在當下這一念中見到自性,在每一聲佛號中體會到佛陀的本懷。往生極樂世界,其實就是往生到自己的清凈心中。極樂世界不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就在你起心動念之間。"
道昭聽得入神,整個人仿佛被什么東西擊中了。他想起自己四十年來,每天念著佛號,可心里裝的全是對往生的渴望,對現世的厭離。他從來沒有真正去體會過,佛陀的心是什么樣的,佛號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慧忠看出他的變化,接著說:"我再給你講個公案。當年有位禪師問弟子:'你念佛時,誰在念?'弟子答:'是我在念。'禪師又問:'念的是誰?'弟子答:'念的是佛。'禪師笑道:'既然是你在念佛,那你和佛是一還是二?'弟子語塞。禪師說:'若說是一,你為何還要念?若說是二,你念的又是誰的佛?'"
"這個公案說的是什么?"道昭問。
"說的就是念佛的真相。"慧忠說,"眾生本來是佛,佛性本自具足,只是被無明煩惱遮蔽了。念佛不是要到外面去找一個佛來拜,而是要通過念佛這個方法,撥開心中的烏云,讓本有的太陽顯現出來。你念的每一聲'阿彌陀佛',都是在呼喚你自己的佛性,都是在提醒你:我本來就是佛。"
道昭呆坐了許久,眼中漸漸有了淚光。四十年了,他一直在向外求,求一個遙遠的極樂世界,求一個慈悲的佛來接引他。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要找的那個佛,其實就在他自己心中。
"我明白了。"道昭的聲音有些顫抖,"我這四十年,都是在往外跑,從來沒有回過頭來看看自己。"
"知道就好。"慧忠拍了拍他的肩膀,"從現在開始,你再念佛時,就用這個方法試試。不要想往生,不要想功德,也不要想自己念了多少聲。你就清清楚楚地念,明明白白地聽,讓每一聲佛號都落在心上。"
道昭問慧忠:"那按你這么說,誦經也是一樣的道理?"
慧忠點頭:"誦經更是如此。世人誦經,有的是為了消災,有的是為了求福,有的是為了超度亡靈。這些都不是誦經的本意。"
"那誦經的本意是什么?"道昭急切地問。
慧忠卻賣了個關子,說道:"這個答案,我不能直接告訴你。你自己先去體會,明日這個時候,我們再談。今夜,你就按我說的方法去念佛,看看有什么不同。"
![]()
說完,慧忠便回禪房休息了,留下道昭一個人坐在禪堂里。
窗外月光如水,道昭拿起念珠,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過去四十年,他念佛時心中總是有個目標,有個盼頭。
現在讓他放下這些,單純地念,他反而不知所措了。
可就在這猶豫中,他突然想起慧忠說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