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策略,不急著動手,而是從經濟和技術上慢慢擠壓。
近兩年,解放軍演習頻率高,聯(lián)合利劍系列搞了好幾輪,火箭軍擺導彈陣勢,但就是不統(tǒng)一。
如今,美國好像回過味兒來了,發(fā)現(xiàn)大陸在臺灣問題上可能壓根沒打算直接動手。連美軍高層都在說:中國另有考慮!那他們說的有道理嗎?
其實懂的人都能看出來,我們是在做長遠的打算。想要統(tǒng)一,并非只有軍事施壓這一條路可選,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和科技上慢慢積累優(yōu)勢。
這就好比兩個人較勁,一個光想著怎么揮拳頭,另一個卻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讓對手不知不覺就落后了。
先說軍事方面,解放軍的演習現(xiàn)在越來越常態(tài)化,而且應對措施越來越多。去年和今年的“聯(lián)合利劍”演習,一次比一次有看頭。最近一次還加入了海警船,這就很有意思了。
等于是告訴所有人,我們不光能用軍隊保衛(wèi)主權,還能用執(zhí)法力量進行日常管控。這種軍警配合的做法,實際上是把對臺海的掌控從戰(zhàn)時延伸到了平時。
有位美國前情報官員說得挺形象,他說解放軍的實力好比“職業(yè)聯(lián)賽冠軍”,而臺灣的軍力就像“高中生校隊”。這話雖然直白,但確實點出了問題的關鍵。實力的差距明擺著,所以大陸根本不需要急著動手。
經濟上的聯(lián)系就更不用說了,臺灣對大陸的市場依賴程度很高,將近一半的出口都要靠大陸。這就好比兩個人做生意,一個占了對方將近50%的營業(yè)額,這關系不是說斷就能斷的。
民進黨那邊雖然老是嚷嚷要減少對大陸的依賴,但經濟規(guī)律擺在那里,不是幾句空虛的口號能改變的。
韓國媒體曾經創(chuàng)造了個詞叫“Chaiwan”,意思是中臺經濟聯(lián)合體。他們觀察到,兩岸在經濟上特別是高科技領域合作起來,讓韓國企業(yè)都感到壓力。這說明什么?
說明兩岸合作能產生更優(yōu)的效果,可惜的是,臺當局出于政治算計,反而在限制這種合作,比如禁止芯片人才來大陸工作,這種做法實在不明智。
科技方面,大陸給臺灣人才提供了很多機會。相比之下,臺灣本地的市場有限,發(fā)展空間也受限。這就好比一個小池塘和一個大湖,魚兒當然更喜歡在廣闊的水域里游。所以盡管政治上有限制,但人才流動的趨勢是很難阻擋的。
美國在這盤棋里的角色也很微妙,他們一會兒說要對臺灣提供“堅如磐石”的支持,一會兒又強調堅持一中政策。這種左右搖擺的態(tài)度,恰恰說明他們的困境。
真要為了臺灣和中國徹底鬧翻?恐怕他們也得掂量一下。有位美國前官員說得實在:美國為保衛(wèi)臺灣和中國開戰(zhàn)的可能性很低,因為這不值得。
隨著兩岸實力差距繼續(xù)拉大,主動權會越來越掌握在大陸手中。這不光是軍事上的優(yōu)勢,更是經濟、科技、國際影響力等全方位的領先。就像下棋,當你每個棋子都比對方強,棋盤又在你這邊,確實不用急著將軍。
最近大陸還出臺了一些政策,比如鼓勵臺灣同胞申請公共租賃住房,向臺灣居民開放社工職業(yè)資格考試等等。
這些措施看起來不大,但實際影響很深,它讓臺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人感受到,在大陸發(fā)展機會更多,生活更便利。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政策,比單純的軍事威懾更有效。
說到底,臺灣問題最后還是要回到兩岸同胞的福祉上來。大陸這邊一直強調融合發(fā)展,就是希望通過增進交流合作,讓臺灣同胞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兩岸一家親的好處,這不是短期內能見效的,但從長遠看,卻是明智之舉。
美國現(xiàn)在意識到的問題,其實很多人都看明白了,大陸對臺策略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不是單一依賴某種手段,而是多管齊下。
軍事上保持壓力但不冒進,經濟上深化融合,民生上提供便利,國際上一個中國原則越來越得到認同。這種立體式的策略,比單純考慮打不打要周全得多。
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很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的,當兩岸融合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當臺灣同胞切身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實惠,那些政治上的吵吵嚷嚷自然就會失去市場。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時間,但方向是明確的,大陸正在用更全面、更長遠的方式推動臺灣回歸。這或許就是古人說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