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1月1日電 題:陳跡“煥新”:天津盤活利用存量資源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亭、劉惟真
一場秋雨過后,天津天美藝術街區紅墻灰磚韻味更顯。陣陣寒意中,一座座風格迥異、個性鮮明的雕塑前仍有不少游人駐足。開街僅4個月,這里已成為游客和市民感受潮流藝術和厚重歷史交融的打卡地。
負責街區運營的天津藝文潤城城市更新產業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姜大方說,街區活化利用了5處歷史建筑,對天津美術學院周邊閑置建筑“修舊如舊”,并充分利用高校源源不斷的藝術創意,讓美術專業的師生圍繞街區進行繪畫、書法、裝置藝術創作,將這里變成了“可生長的藝術容器”。
步入街區內的一家店鋪,各類精美的文創產品、美術作品整齊排列。“開業以來,我們生意一直很好。”店鋪負責人說,小店將美術學院師生們的創意和設計變成商品,不僅帶動了學生創業,這些獨一無二的作品也成為店里吸引客流的最大亮點。
自街區展示區對外開放以來,這里已吸引藝文空間、藝術培訓、生活方式、生活美學、社交娛樂、多樣餐飲等六大主力業態、22家品牌商戶入駐,舉辦展覽和各類文化活動30余場,并與天津美術學院共創藝術IP,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到此游玩,累計客流量約49萬人次。
“我們通過‘景區、校區、街區、社區’四區聯動,依靠產業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范式。”姜大方說。
作為近代北方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天津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天津市住建委城市更新處副處長魏海軍介紹,近年來,天津不斷挖掘工商業遺存價值,實施了棉3創意街區、天津金茂匯等更新項目,啟動了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及周邊片區等工業片區更新,既讓城市的肌體更健康,也實現城市文脈賡續、活力提升。
“老廠房”變為“新地標”,“工業硬實力”化為“文化軟實力”,不僅贏得市民“點贊”,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位于海河東岸的天津棉3創意街區,咖啡館、藝術場館林立,海河舊書市集、戶外音樂會等文化藝術活動精彩不斷。“通過塑造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有場景的‘棉3’IP,這里正成為海河沿岸‘新消費走廊’的重要驛站和城市文化創意產業新引擎。”天津棉三創意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強說。
在天津第一熱電廠原址基礎上推出的商業綜合體天津金茂匯,內部仍保留著煤斗、桁架、吊車梁等工業元素。“修舊如舊、新舊并存”的工業風格讓一批天津首店、區域首店落戶于此,通過消費聚起人氣,帶來新的生機。
今年10月,位于河東區的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城市更新項目——“津一·PARK”西區煥新亮相。紅色的磚墻、復古的廠房、滿墻的機械圖、保存完好的機器……西區與項目起步區內一處處歷史與現實碰撞的景觀,向游客“講述”著天津的工業發展故事。
始建于1951年的天津第一機床總廠是記錄天津工業歷史的一塊“活化石”。如今,這里已聽不到機器轟鳴聲,曾經的專家樓變身為工業風咖啡館,金三車間變為天津機床工業博物館,廠區成為承載著悠久歷史回憶的“新地標”。
天津泰達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呂宏介紹,這一項目通過加固修繕、燈光設計等,讓工業時代的質感與現代審美無縫銜接;同時,針對當代使用需求,植入智能化基礎設施、綠色生態景觀,為市民打造了可漫步、可體驗、可消費的開放空間。目前,項目已吸引30余家企業簽約入駐,各類餐飲、演藝、策展空間陸續開業,“老廠房”正轉型為匯集海洋科創、智能科技、總部經濟等業態的文商旅融合的創新高地。
“天津的工業遺存、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城市記憶與底蘊,是無法復制的珍貴資源。”天津市國資委副主任韓云翔說,“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我們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將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延續下去。”(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