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市場運行來到了4000點,此時挖掘基想想一年多前的9月滬指最低觸及2689點,想想此前漫長的震蕩期、低迷的信心、摸索不出的解法,內心著實感嘆股市當前的局面來之不易。
從優化上市機制到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從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到強化投資者保護…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舉措系統落地修復了A股生態,也為市場形成穩定預期提供了堅實支撐。
這是A股歷史上的第三次4000點,相較于前兩次,本輪行情,建立在科技創新企業大力發展、政策長效支持、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大轉移等多重基礎之上,大家期盼著用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驗證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慢牛”、“長牛”。
《繁花》里寫:“心可以熱,但頭要冷”。眼下必然也不能忽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壓力所在,不能忽視波動是資本市場題中應有之義,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在奔向4000點之上的星辰大海時,腳下能有一塊堅實的陸地,或許比什么都重要。
而高股息紅利的價值正在于此,作為適合當底倉配置的品種,它不需要像短期交易品種那樣頻繁買賣,而是以穩健增值為目標,承擔著平滑風險、均衡持倉的重要角色。
紅利資產底倉價值再探討
底倉基金,顧名思義,是指投資者長期持有、作為投資組合基礎的那部分基金資產。即使在市場出現巨大回撤時,投資者仍然能堅定持有的那部分資產。
有了底倉配置,可以在市場上漲時參與收益,在市場調整時控制回撤,一方面能提升持有體驗、分散投資組合風險,另一方面也方便觀測買入時機進行合理補倉。
央行調研發現,出于地緣文化、金融知識認知程度和金融市場發展特點等因素差異,亞洲居民相較于其他地區更偏好持有穩定的低波動資產,例如存款、保險等,股票等高波動資產則配置較少,因而從亞洲居民的資產配置特征來看,低波類權益基金是承載居民資產配置的方向,而紅利類資產憑借相對其他權益更穩健的價值增長回報、低估帶來的安全邊際、相對確定的分紅收益正在成為中國居民對于權益資產的底倉品種。
![]()
(來源:央行《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挖掘基近日研究了一下。
![]()
來源:Wind,統計區間:2006.1-2025.10,回測指數為紅利低波全收益指數。指數歷史走勢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基金產品收益。
這張圖展示了2016年迄今紅利低波全收益指數的走勢。同時挖掘基又疊加了對數后的線性回歸擬合曲線以及2個標準差的置信區間。
可以看到,紅利低波的走勢圍繞著回歸曲線,顯得非常規整,與全A的些許凌亂完全不同。這說明什么呢?
一方面,決定系數R2(R-squared)達0.91,表明該線性回歸曲線對指數走勢的擬合度極高,可解釋91%的指數運行特征。
另一方面,置信區間寬度較窄,反映指數實際走勢與回歸曲線預測值的偏差程度較低。依據該擬合曲線測算,紅利低波全收益指數過去十年的估算年化收益率達9.59%,處于較高水平。(來源:Wind,統計區間:2006.1.1-2025.9.28,回測指數為紅利低波全收益指數。指數歷史走勢不預示未來表現,不代表基金產品收益。)
這兩點結合在一起,就讓我們初步讀懂了紅利——收益的“可掌控性”比較強,且相較低風險資產比如債券,長期收益上的獲得感更強。
它或許不會在市場的狂熱階段成為最耀眼的明星,但其相對更低波的特性和長期回報潛力,恰恰是構建一個“攻守兼備”投資組合的關鍵所在,是一個合意的賬戶“打底之選”,再來細細分析一番。
其一,從收益來源上,高股息紅利策略的收益來源可劃分為資本利得與股息收入兩個部分。即使面臨股價暫時下跌,只要維持股息支付能力,就能繼續為投資者提供現金流回報。這種持續的現金回報如同資產的“安全墊”,有效緩沖了投資組合的下行風險。
![]()
其二,長期來看,ROE的趨勢決定了股票資產的長期價值中樞,紅利類資產的ROE長期來看和市場主要的寬基指數較為一致,但從估值水平來看,其PE和PB估值卻遠低于市場主流的寬基指數。(來源:ifind,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
![]()
在資本市場中,估值消化往往是股價劇烈波動的根源。而這種估值保護使得紅利指數在市場恐慌時期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也為價值投資者提供了難得的安全邊際。
其三,作為“策略性資產”,在資金的認知里,紅利類資產適用于對回撤敏感、追求低波動的特定客戶需求,吸引了大量追求穩定收益、且有定價能力的長期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如養老金、保險資金),而紅利投資群體的構成和行為模式又直接影響著資產的波動特性。
![]()
這些投資者的目標多是穩定的現金流或是構建底倉控制回撤,而非短期的資本利得。他們的交易頻率較低,持有周期更長,這種“買入并持有”的行為減少了股票的換手率,從而降低了波動性,減少了因情緒波動導致的買賣沖擊,為股價的穩定提供了微觀基礎。
抱緊紅利底倉奔向4000點
周內投資者熱議4000點“上上下下”后的走向。周三中美元首會晤后,全球市場兌現預期。從領導人會晤和近期的經貿談判結果來看,美國將芬太尼關稅由20%降至10%,中國開始采購美國大豆和其他農產品,并暫停稀土出口管制,基本與預期相符,并沒有明顯的利空信號。中美市場幾近“同時”下跌的背后,或是兩者均從10月23日開始迅速上漲,當中美關系緩和的預期提前形成,領導人會晤則是利好落地,資金以此為標志兌現收益也能夠理解。
短期上還是下?在十五五規劃建議全文發布、中美領導人完成會晤和上市公司三季報陸續披露之后,下一個宏觀節點或是12月的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那么當前市場或將進入一段宏觀“真空期”,11月中上旬就容易成為市場釋放結構風險的窗口期。如果科技板塊出現新的政策或業績催化,可能會有突出表現,但紅利的長期配置價值仍然值得重視,一般日歷效應也顯示四季度紅利板塊表現更佳。
事實上比預判點位更重要的是重要的是抓住有故事的題眼,進行有策略的應對。看長一點,科技——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是未來十五五中國經濟發展和政策布局的題眼,作為主線,到了明年,大概率仍然有反復活躍的機會,也需要我們目光前瞻,保有倉位;而從過程體驗提升的角度,需要運用系統性的方法去管理風險,利用不同資產之間波動的不相關性,來有效降低賬戶組合的波動率。在我們的回報提升研究中,底部反轉型資產如光伏、軍工等、在風險事件爆發時往往有出色表現的黃金、具有較為穩定現金流和較高防御屬性的高股息紅利都是"科技+X"的推薦組合方案。
歸根結底,“科技”敘事,是“顛覆”的敘事。它們講述的是未來的故事,AI、半導體、量子計算這些“從0到1”的星辰大海故事,足夠激動人心,也因此吸引了一批渴望彎道超車的投資者。然而,這類投資的風險如影隨形——高估值背后,是技術落地、商業變現的巨大不確定性,這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
而“紅利”敘事,是“穩健”的敘事。它根植于過去四十年“水漲船高”的時代,地產繁榮、銀行擴張、白酒社交,都是那個時代的注腳。其中的風險在于,當舊動能減弱,在追求未來的敘事中可能被解讀為“夕陽”的余暉。但它的優勢在于,經過周期淬煉,這些產業形成了堅固的護城河,高股息和低估值,提供了稀缺的安全感。
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交易要看趨勢,但看清趨勢只是入場券,而駕馭波動才是勝負手。趨勢決定了“能否坐上船”,但波動卻決定了“會不會被顛下海”。事實上,許多投資者并不是看錯了方向,而是在波動中被收割耗損,跌下了牌桌。4000點的A股投資,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踩陸地,抱緊底倉往前走,“走得慢也好,步子小也好,往前走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