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10在鉆橋洞?這是1984年冷戰時期北約在西德舉行的公路84(Highway 84)演習中的鏡頭,演練軍用飛機利用高速公路起降。 我看了視頻,真是平平無奇。那座橋根本在起降區之外,飛機過橋后下降高度,完全是利用視覺誤差把橋洞和飛機聯系到一起,后面那架C-130的照片就看得很清楚了。
![]()
![]()
二戰時期德國空軍用層板之類木質材料制造的Bf 109誘餌飛機,在遠處能夠看到兩架真的Bf 109。以我看來,這個假目標做的相當精細,不但是輪廓非常逼真,還使用了透明的駕駛艙蓋。當時盟軍戰斗機和轟炸機在機場上擊毀的,恐怕也有不少是這類玩意兒,這種擬真程度,在空中看不出破綻來。
![]()
![]()
![]()
1956年10月,駐新加坡登加基地的新西蘭空軍第14中隊的德哈維蘭毒液FB.1戰斗轟炸機正在啟動準備執行任務,真是烏煙瘴氣。
有人留言戲稱這是皇家空軍服役的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燒煤的飛機,只要鍋爐的溫度達到一定標準,蒸汽就會驅動渦輪旋轉。這是不是第一架我不知道,但絕對不會是唯一一架,因為我見過海鷹艦載戰斗機同樣濃煙滾滾的照片,就如第二和第三張。
這其實是當時英國飛機使用的一種火藥筒式或稱霰彈槍式的發動機啟動器,利用擊發一個大型藥筒產生的高速高壓氣流啟動飛機的發動機。這種火藥啟動器在活塞發動機時代應用很普遍,在噴氣時代因技術進步被逐步淘汰。
![]()
德國空軍第2教導航空聯隊第4中隊J·哈梅林上士駕駛的Bf 109E,1940年10月29日在英國埃塞克斯郡Langenhoe Wick被擊落。
這張照片是1941年攝于蘇格蘭阿布羅斯的維多利亞公園,當時該機被用于噴火式戰斗機在蘇格蘭的籌款之旅,包括在格拉斯哥、斯通黑文和勞倫斯柯克等城市的示眾。
你如果讀過一些詳細介紹Bf 109的資料,可能知道它的一個設計特點是主起落架的受力點在機身上而不是機翼上,在這張照片上倒是可以很直觀地看到。
![]()
英國士兵在肉搏戰中用槍托痛擊德國兵,攝于1942年。這個幾乎可以肯定是用于宣傳的表演照片,大概表現用槍托從下向上揮擊的動作。雖然演員已盡量還原德軍的形象,但還是有兩處較為明顯的破綻。一是腰上少了那個裝防毒面具的圓筒,第二個是他的靴底沒有鞋釘。第一點還可以用漏了來解釋,第二點根本就是錯了。
![]()
![]()
![]()
芬蘭士兵將一輛修復的蘇制T-28多炮塔中型坦克開往后方,攝于1940年1月。這輛車隸屬于蘇軍第20基洛夫重型坦克旅,據該旅記錄的損失數據,在蘇芬戰爭期間有兩輛T-28被敵方俘虜。 這輛配備L-10火炮的T-28坦克大概生產于1939年上半年,照片上坦克周圍行走的徒手隊伍據說是一支芬蘭部隊。
![]()
一名德國空軍地勤人員躺在1噸重的SC 1000炸彈上打瞌睡,攝于1942年4月,地點推測是普斯科夫機場。在其身后可見KG1“興登堡”聯隊的Ju 88A轟炸機。
第一轟炸機聯隊可算是德軍閃電戰的急先鋒,波蘭、法國、英國、地中海、東線一路打來。不過該聯隊的結局頗為戲劇,戰爭后期該部換裝了He 177四發重轟炸機,1944年6月蘇軍開始夏季攻勢時,該部集中70架He 177攻擊蘇聯鐵路樞紐和軍隊集結地。恐怖的燃油消耗令德國空軍無法接受,第一轟炸機聯隊于1944年8月解散,不少人轉為Me 262噴氣機飛行員,因為他們有駕駛多發飛機的經驗。
![]()
![]()
![]()
![]()
![]()
南斯拉夫M-60裝甲運兵車,這是南斯拉夫設計的第一種裝甲運兵車,項目起始于1956年,最初稱為M-590。因為當時南斯拉夫與美國之間保持著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合作,所以該車或多或少借鑒了美國的M59和M113裝甲運兵車。
但是可能是為了求快的緣故,該車的車體和懸掛系統取自過時封存的蘇制SU-76M自行火炮,這給這個車型后來的使用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首先這些SU-76M作為戰時設計,各項指標就不符合和平時期的要求,且因為老舊而故障頻發。其次南斯拉夫自身儲備的SU-76M數量有限,備件同樣缺乏且難以仿制,因此后來不得不從匈牙利進口,且質量同樣可疑。
針對M-60的不足后來出現了改裝新型傳動系統的M-60P和進一步加裝兩門82毫米無后坐力炮的M-60PB,這些車輛一直用到南斯拉夫徹底解體為止。
![]()
![]()
這架F6F-3地獄貓戰斗機在戰斗中被打了200多個孔。這是著名王牌愛德華·奧黑爾的座機,修復后被送回原生產廠,讓工人們能夠直觀認識他們產品的堅固程度。
愛德華·奧黑爾以1942年2月20日單槍匹馬攻擊9架向列克星敦號航母發動進攻的日本一式陸攻并擊落其中5架而聞名,因此成為第一名獲頒榮譽勛章的海軍飛行員。1943年11月26日,奧黑爾在指揮美國海軍第一次從航母起飛的夜間攔截時,被一式陸攻擊落,后來再也沒有找到他的蹤跡。
![]()
![]()
![]()
正在瘋狂射擊的德國武裝黨衛軍MG 34重機槍組,1941年8月攝于斯摩棱斯克附近。
照片中可見射手使用的MGZ 34(M.G. Zieleinrichtung 34)型光學瞄具,此瞄具提供3倍放大功能,1000米處視場為240米。夜間射擊使用燈泡照明,此外還有可在物鏡處安裝的黃、橙兩色濾光片,用于在黃昏或夜間等視線不良的情況下識別目標。
MGZ 34因為放大倍率不高,不適合對2000米外的目標進行精確射擊。哦……兩千米你們還嫌不夠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