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作為湖北省“十四五”重大能源項目和省級重點工程的湖北平坦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迎來重要節點——上水庫主壩全斷面填筑至824米設計高程,壩體填筑目標圓滿完成。施工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化身“超級監工”,在質量控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開創了高精度智能化筑壩新路徑。
![]()
▲ 建設中的平坦原抽水蓄能項目
平坦原電站上水庫主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全長407.5米,最大壩高66米,壩體由堆石料填筑而成。如何讓這樣一座大壩建成后安如磐石、固若金湯?答案在于,將石料分層填筑、逐層壓實。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安全與耐久,不僅依靠表面的混凝土面板,更取決于內部堆石體的密實度與均勻性。”三峽集團所屬湖北能源平坦原項目現場負責人鄧斌說,如果堆石體質量不達標,就如同地基不牢,在高強水壓力作用下壩體可能發生不均勻沉降,導致面板開裂,引發滲漏,直接威脅大壩安全。因此,碾壓工序被視為大壩質量的“生命線”。傳統碾壓施工主要依賴人工控制碾壓參數,如碾壓機械的行走速率、碾壓遍數等,施工完畢后再通過試坑采樣進行檢測。這種管理方式耗時費力,易因人為經驗差異出現漏碾、欠碾。
![]()
▲ 平坦原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主壩填筑到頂
為此,湖北能源集團羅田平坦原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創新引入自主研發的“基于北斗的填筑碾壓施工質量監控智能系統”,實現了從“人防”到“技防”的重要轉變。
該系統借助北斗高精度定位和物聯網傳感技術,實時采集碾壓機械的作業數據,實現對施工質量的全過程數字化監控。通過動態分析,系統能精準判斷哪些區域碾壓合格、哪些區域仍需補碾,從而有效指導操作人員控制碾壓質量,避免傳統抽檢的滯后性問題。
“北斗智能監控系統讓碾壓質量始終處于受控狀態,既保障了工程品質,也克服了夜間和惡劣天氣下的施工盲點,為項目實現月填筑51.2萬立方米、日填筑2.2萬立方米的高強度施工提供了技術支撐。”鄧斌說。
此次上水庫主壩填筑到頂,為后續混凝土面板施工及按期實現下閘蓄水、投產發電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北斗技術在此項目中的成功應用,為同類大型工程的智能建造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中國三峽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