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周又要帶著團隊去基金公司學習打新策略。”10月30日,負責權益類投資的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經理邱桂強向記者直言。
帶著團隊向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學習各類權益資產配置策略,已成為他今年以來的工作“新常態”。
守著固收類資產的萬億銀行理財行業,在應對低利率、資產荒、高波動的市場變化時,正在力求抓住“多資產多策略”這個關鍵突破口。
銀行理財子向“多資產多策略”轉型,加大權益類資產、黃金、REITs、境外資產、衍生品等多元資產策略配置,需要面對投資策略、資產獲取、交易鏈路、風控迭代、產品信息披露、合規操作等方方面面的重構。
邱桂強坦言,過去一年,他所在的銀行理財子為此走了不少彎路,交了不少“學費”,也汲取了不少經驗。
什么讓行業必須轉型?
10月23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三季度)》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達到32.1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逾80%的銀行理財資金仍投向債券、現金及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固收類資產。
這一方面令銀行理財子在2023—2024年分享到利率下行(債券價格上漲)的市場紅利,另一方面也讓其品嘗到“低利率”時代的沖擊。
今年起,“低利率”時代的負面效應陸續顯現。一方面,作為理財產品底倉資產的固收類資產收益持續走低,拖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水準持續下降。截至今年9月末,新發固收類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由2021年底的逾4%,大幅回落至約2.4%。另一方面,受存款搬家等因素影響,各類資產的價格波動日益擴大,且經常出現“高相關性、同向波動”的特征,導致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顯著上升。
眾多銀行理財子意識到,僅靠單一類別資產做高、做穩收益的難度極大,且靠債券價格上漲“躺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這種情況下,“多資產多策略”成為銀行理財行業應對低利率、資產荒與高波動,努力創造可觀穩健收益的金鑰匙。
工銀理財董事長吳茜坦言,當前資管行業在投資管理與組合配置方面面臨較大挑戰,“多資產多策略”成為行業普遍共識。銀行理財要堅守資管賽道的差異化定位,從“資產驅動”走向“策略組合能力驅動”,提升產品業績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在建信理財黨委副書記楊晴翔看來,在傳統固收類資產收益明顯下降、波動加大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子需要更積極地通過多元資產來增厚收益、分散風險與降低組合波動。
交銀理財董事長李豪亦指出,當前理財行業正處在快速變革時期,包括從“類存款”向“多資產多策略”轉型,通過引入多種創新型資產應對低利率與資產荒狀況。
但是,這種轉型并非輕而易舉。
權益類投資遇“波折”
“去年三季度起,我們著手擴充權益類投資團隊,拓展打新、量化投資、紅利策略、指數增強、可轉債投資等策略,實現股債組合的多資產多策略配置。”邱桂強稱。為此,他們從證券公司高薪招募多名股票類投資經理。
他很快發現,一些具有券商從業背景的股票類投資經理,他們的投資風格與銀行理財子顯得格格不入。具體表現在前者喜歡追漲交易——即便他們知道有些股票估值偏高,但只要“股價泡沫”沒有破裂,仍愿嘗試擁擠交易追逐收益最大化。相比而言,銀行理財子更加強調穩健投資——只要股票價格超過設定的合理估值,就應迅速“落袋為安”。
最終,這些股票類投資經理因“難以適應銀行理財子的投資風格”,在今年年中陸續離職。
邱桂強直言,銀行理財子雖然交了不少“學費”,但也汲取了經驗教訓——如今他們招募股票投資經理時,會特別關注其投資理念和風格與銀行理財子是否匹配。
長期負責股票投資的某城商行理財子權益類投資負責人劉念向記者直言,在“多資產多策略”配置過程中,他們也曾遇到類似問題。甚至在內部投資策略會上,其招募的具有基金公司從業背景的股票類投資經理,時常與風控部門發生激烈爭論,原因是前者認為自己配置的股票仍有上漲空間,不應過早獲利了結;但風控部門認為股票估值偏高,基于投資安全性考慮需迅速平倉。
在他看來,這背后,既有銀行理財子權益投資團隊與風控部門在“多資產多策略”配置過程需更多磨合的問題,又存在彼此考核機制不夠統一的深層次問題。
記者獲悉,部分銀行理財子對股票類投資經理實行絕對收益率至少達到5%的硬性指標考核,對風控部門的考核要求是不能出現重大的投資踩雷項目,以及理財產品凈值最大回撤值不能超過2%。這導致風控部門寧可犧牲高收益,也要守住投資絕對安全的底線;股票投資經理更看重收益最大化,以完成自己的考核要求。
邱桂強告訴記者,隨著“多資產多策略”的持續推進,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內部對權益類投資經理的考核做出相應優化——當市場整體下跌,考核要求是產品能否實現正回報;當市場整體上行,考核要求變成產品回報率能否跑贏業績參考基準指數的漲幅。
“這對銀行理財子股票類投資經理的‘多資產多策略’配置提出更高要求。”他坦言。在靈活使用可轉債、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股指期貨等投資工具,落實紅利策略、量化投資、指數增強等策略之際,他們需在增厚收益與凈值回撤管理之間取得更好平衡。
另類資產配置“困局”
記者多方了解到,除了加碼權益類投資,銀行理財子還積極涉足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黃金、海外資產等領域的投資,進一步豐富多資產多策略配置。
今年初,劉念所在的銀行理財子組建另類投資團隊,專門負責黃金、REITs等另類資產的投資交易。過去十個月,黃金、REITs始終被納入“固收+”及含權理財產品的增強收益部分。
“圍繞這些另類資產的投資布局,我們與風控部門還需進一步磨合。”劉念告訴記者。4月份,另類投資團隊建議將REITs納入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范疇,從而增加投資力度并采取持有到期策略。但風控部門投出反對票,理由是過去一兩年,多只REITs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會讓理財產品凈值存在超預期回撤風險。
另類投資團隊對此給出自己的意見——一是出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準且租金收入穩健的保障房及倉儲物流類REITs的年均分紅率穩定在4%至5%,足以對沖債券收益率下行壓力;二是這些REITs即便出現短期較大幅度下跌,但金融市場的糾錯機制會很快令它們收復失地,未必會持續拖累理財產品凈值大幅回撤。但是,風控部門仍不采納這些意見,他們更關注極端狀況下的理財產品凈值穩定性問題。
劉念直言,不久前,這種“矛盾”又發生在黃金投資上。
9月起,另類投資團隊建議將黃金納入含權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配置范疇。為了說服風控部門,他們準備了大量數據證明黃金可以有效對沖股債組合市場風險,實現風險分散、提升收益穩定性的效果。然而,10月底,全球黃金價格一度急跌逾9%,風控部門擔心黃金價格大起大落,同樣會沖擊理財產品凈值穩定性,投出了否決票。“這導致銀行理財子的多資產多策略配置,更多體現在產品收益增強投資部分,產品底層資產以固收類債券投資為主的格局依然很難撼動。”劉念直言。
內部管理面臨新挑戰
銀行理財子的“多資產多策略”配置征途,還驅動其交易鏈路、風控迭代、信息披露、合規操作等內部管理各個環節的重構,由此帶來一系列新挑戰。“在‘多資產多策略’配置時代,從投資經理形成投資決策,到交易指令實施,不但需要鏈接多個場內、場外交易市場,還涉及事后的資金清算、產品估值調整、產品持有人份額及收益計算等。因此,銀行理財子需打通整個鏈路,既能滿足業績歸因分析、產品業績考核等內部管理要求,又符合風險管理與內控合規的監管要求。”他向記者透露。光靠人工操作很難完成這些工作,目前他所在的銀行理財子已著手建設新一代資管平臺。
長期負責后臺系統運維的銀行理財子IT部門主管何曉東發現,在“多資產多策略”配置時代,銀行理財子在信息系統建設層面需解決兩大挑戰,一是資產規模日益擴大與不同策略理財產品數量持續增加,令人工操作瓶頸日益凸顯,需引入自動化技術解決產品合規管理及風控審核問題;二是整個投資交易環節的業務極其復雜,且交易鏈路特別長,需引入AI等前沿技術實現投資決策、交易及風控合規的全流程高效透明管理。
尤其是“多資產多策略”產品的信息披露,令他頗傷腦筋。何曉東粗略計算,按照監管要求,多數涉足“多資產多策略”投資的理財產品需及時做好信息披露的文件逾40種,且披露頻率不一——有些文件需按日披露,有些按月披露,有些按年披露。但這些工作靠半人工半自動化操作很容易出現差錯,因此他多次向公司領導層申請經費,引入AI、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證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合規性。
在劉念眼中,“多資產多策略”時代,銀行理財子內部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風控模型要做到“與時俱進”迭代。今年以來,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圍繞“多資產多策略”構建全新風控模型,既要求單個資產及投資策略具備良好的風控能力,又要確保各個資產及策略之間具有較低的價格波動相關性,以實現更好地分散風險及收益穩定效果。
要做好這項工作,難度不小。一是風控部門需深入了解掌握不同資產及策略的各自風險特征,但這需要經過大量投資實踐及復盤分析,才能逐步發現其中的“風控訣竅”;二是風控部門還需調整現有的風控準則,不能一味地要求“投資的絕對安全性”,而是關注投資組合及多資產配置過程的風險傳導效應,努力實現“低風險高收益”的新平衡。
吳茜指出,在持續加大對A股、港股、黃金、科創債ETF、可轉債等多資產多策略配置過程,工銀理財在風控端系統性地強化均衡度管控,通過對不同倉位的“固收+”產品復盤回測發現,投資組合里的各類資產均衡度越高,越有利于控制波動與凈值回撤。因此,工銀理財廣泛運用風險預算、風險平價、全天候等策略和模型,開展動態精細化組合管理,讓產品凈值“漲得穩”。
在吳茜看來,“多資產多策略配置”時代,銀行理財子要形成一整套清晰、穩定、可歸因、可復制的管理體系,并通過專業化分工、流程化控制與標準化輸出,打造風險可控、可復制性強的多資產配置新范式,仍需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多資產多策略”要解決投資團隊能力提升問題,“平臺化”需要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分層決策機制,明確各個層級的分工和權限,通過在投委會層面構建一系列資產配置參考組合,發揮基準和中樞指引作用,通過“點陣圖”等方式發揮集中研討、分散決策的效果,將“模糊的投資藝術”轉化為“精準的工程圖紙”。
二是通過建立“統一視圖組合管理”和“動態回撤預警管理”兩套流程體系,實現體系化管理和規則化投資,強調“客戶需求—產品定位—投資人員—投資策略”的一致性,將“手工作坊式操作”升級為“標準化流水線生產”,全面提升產品良品率和業績一致性。
三是通過投資經理畫像和業績歸因分析兩個管理工具,長期跟蹤刻畫不同投資團隊和投資經理的風格特征與能力圖譜,進而科學衡量投資績效,不斷反饋賦能投資經理形成清晰穩定的投資框架,推動多策略持續迭代升級。
(作者 陳植)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
陳植
長期關注銀行、保險、外匯、黃金、企業出海、科技金融、產融結合等領域報道,敏銳深入洞察全球經濟趨勢與中國經濟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