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10月31日電 題:跨越山海的“技術驛站” 天津職教方案在中亞生根
作者 薛淳月 江瑩
中國的天津與哈薩克斯坦的厄斯克門相隔幾千公里,卻因職業教育而同頻共振。30日,天津職業大學校園內的技能大賽正在緊張進行;9月,來自哈薩克斯坦魯班工坊的學生在中亞賽區脫穎而出,備戰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排位賽。這兩幅跨越時空的畫面,無聲地講述著中國職業教育從“根植本土”與“揚帆出海”的融合故事。
從輸送先進設備到輸出中國標準,再到推動工坊的“本土化”運營,魯班工坊的海外之旅正逐步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跨越。
從工地到課堂的新教學模式
在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前夕,由天津職業大學承建的第二所哈薩克斯坦魯班工坊在古米廖夫歐亞國立大學正式揭牌,成為當地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新“搖籃”。就在一年多前,該國首家魯班工坊已在東哈薩克斯坦技術大學落地生根。
這一切始于2023年5月中哈兩國簽署的合作協議。僅7個月,首家工坊便在當年12月投入試運行,展現出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合作源于市場的真實需求,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在哈薩克斯坦廣受歡迎,天津職業大學與哈方結合雙方的專業優勢與實際需求,將“運輸設備及技術”作為該工坊的核心專業。
工坊內部配備的來自中國的32種、49臺(套)先進教學實訓設備展現了硬實力,而獨特的“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教學模式引入哈薩克斯坦則帶來了教學理念的更新。這一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實際的工程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進而建設中亞地區領先的技術專業教學標準。
動態課程與66.6%的革新
魯班工坊為當地大學帶來的最直觀變化就體現在課程設置上。“我們開發了7門課程標準、6門活頁式教材,包含了135個課程模塊。”天津職業大學魯班工坊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套以“需求對接產業、標準引領開發、動態持續迭代”為原則構建的課程體系已深度融入哈方院校的課程建設當中。
憑借魯班工坊的教學資源,東哈薩克斯坦技術大學在運輸設備及技術等專業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更新率分別達到12.5%和36.4%,博士專業課體系實現了66.6%的高替換率,為合作院校的專業建設按下了更新鍵。
產教融合打造中亞“技術驛站”
魯班工坊的生命力在于與產業實際相結合。對汽車相關專業的重視正是回應了哈薩克斯坦在汽車制造、維修和保養等方面對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不僅為哈薩克斯坦引入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準,更與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在哈的中資企業深度合作,共建哈薩克斯坦魯班工坊智能網聯技術應用與推廣中心,面向中亞地區開展技術培訓。
這種緊密的產教融合路徑也照亮了學生的職業道路,多家哈薩克斯坦本土企業為魯班工坊的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崗位。目前,工坊已累計接收400名本科生參與學歷教育,開展職業培訓349人次,甚至吸引了來自尼日利亞、蒙古國、俄羅斯等國的學生前來留學,逐漸成為“技術驛站”。
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去年來到該校魯班工坊視察時,也給予高度評價,為這個年輕工坊投下了重要的“信任票”。從首家工坊的運輸設備技術,到第二家工坊的人工智能建設,魯班工坊在哈薩克斯坦實現了從傳統優勢到前沿科技的跨越。魯班工坊不僅是技能的傳授者,更為國際職業教育領域提供了“中國方案”,助力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