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最新爆料:中方提議川普把年初訪華改到4月,理由是天冷。但這事遠不止 “避寒” 這么簡單——中美剛談妥貿易休戰,川普要拼中期選舉,俄烏還在等和談契機,這一次行程調整,已然引發外界熱議。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當地時間10月31日,美國財長貝森特透露,中方在韓國釜山會晤中提議將川普原定2026年初的訪華行程推遲至4月,理由是“一二月天氣寒冷,何不將訪問推遲到四月呢?”。
據悉,中國北方1-2月常遇極端低溫,北京等外交核心城市的嚴寒天氣,確實可能影響外事活動的籌備效率與現場體驗,這是國際交往中常見的“細節優先”原則——從這個角度來講,推遲其實是人性化考量。
![]()
當然了,更重要的是,這也為中美雙方提供了 “無壓力緩沖期”——特別是對于中國而言,可以驗證美方政策的連貫性:川普政府此前對華態度多次搖擺,曾試圖通過加征關稅施壓,導致“百天訪華” 計劃落空,中方也對其“施壓-談判”的雙重策略始終保持警惕。甚至,在韓國會晤結束后,美國方面便迅速對外頻繁輸出了“贏學敘事”,讓外界感到疑惑。
比如,就在10月30日,川普在返回華盛頓的專機上接受媒體采訪時便說“關稅完全保持不變。原來是57%,現在是47%”。緊接著,及至31日,美財長接受采訪時則表示,將于下周與中國簽署協議,并堅信美國將在兩年內擺脫對中國稀土依賴?
因此,總的來講,對于中國而言,盡管如今雖達成 “貿易戰休戰”共識,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臺灣、科技等結構性矛盾仍在。中方需要借這幾個月觀察川普的訪華意愿——是真心推動合作,還是僅將元首會晤當作中期選舉 “短期籌碼”。
何況,此次休戰也并非全面取消關稅,也不能排除行程敲定后再生政策反轉風險。
![]()
而對川普而言,4月訪華是中期選舉前的 “政績工程”,需借中美合作穩住票倉——若會晤落地,中美可能在貿易、金融、能源和俄烏問題都有很多話題上形成有限合作(考慮到屆時烏克蘭和平契機或將真正成熟,因此這可能會成為重點話題),但這需美方摒棄單邊施壓和霸權心態,不能再搞“以實力地位說話”那套,何況美國實力也早已下滑!
而這段緩沖期正是各方理清訴求、凝聚共識,為后續互動奠定基礎的關鍵!
那么,接下來局勢又將如何發展呢?
目前來看,中美在韓國釜山的會晤,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即“務實合作+管控分歧”——雙方合作還是主要集中在 “低敏感領域”,如經貿。而這也昭示著,未來大概率還會延續 “關稅互減” 節奏,美方可能進一步降低中國家電、機械產品關稅,中方則可能擴大美國玉米、牛肉進口.....
雙方在分歧領域的博弈恐怕很難停止:科技層面,美方對中國半導體設備的限制仍將維持,甚至可能加碼對AI芯片的出口管控;臺灣問題上,美方或繼續通過“軍售”“過境竄訪” 等小動作試探中方底線。這種 “合作不脫鉤、博弈不沖突” 的平衡術,將是未來中美互動的主線。
![]()
此外,必須考慮到2026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11月初美國將進行中期選舉,而烏克蘭沖突將正式步入第五個年頭:眼下,烏美歐只希望盡快就地停火,俄仍希望全面控制頓巴斯,但前幾天卻突然表示“俄方同意美國的烏克蘭方案”,已隱隱顯現戰爭結局的輪廓了......
而對于川普而言,中期選舉至關重要——事實上,就在10月27日,據美媒CBS報道稱,加州州長接受采訪時放話:“事實上,如果我們在中期選舉成功奪回眾議院,川普的總統任期實際上將在明年 11月結束。”而更糟糕的是,一旦民主黨真的奪回眾議院,那么,明年美國就有可能順利通過終止川普全面關稅政策決議——這無疑對其和共和黨都是重大打擊!
![]()
在這種大背景下,種種跡象表明,2026年俄烏沖突確實有可能迎來類似朝韓模式的結局,而屆時4月中美會晤,或將成為雙方協調推動烏克蘭和平“關鍵節點”,不排除會共同推出 “停火監督+重建規劃” 的聯合提議。
至于經貿、科技和地緣等問題,這主要要看美國的誠意了。
但不管怎樣,時間顯然在我們這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