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G7又整活了,這次目標明確:少靠中國,多靠自己,哪怕是抱團取暖也要搞個“礦產聯盟”出來。這不,他們10月底在加拿大多倫多開了個能源部長級別的峰會,還真就端出了個新方案,說要聯合搞供應鏈,減少對我國關鍵礦產的依賴。
![]()
聽起來挺有氣勢,外媒也紛紛跟進,標題都寫得跟打仗一樣,但細看下來,這事更像是G7在給自己壯膽。嘴上說得硬氣,骨子里卻有點慌。說白了,這是他們在全球供應鏈上被我國拉開差距后的一次“自救嘗試”,但能不能成事,真不好說。
G7急了,想“造鏈”擺脫依賴,但底子太薄
現在國際產業(yè)鏈誰說了算?說實話,還真得看我國。尤其是那些看起來不起眼、卻用在哪兒都離不開的關鍵礦產,比如稀土、鋰、鈷這些東西。
拿美國的F-35戰(zhàn)斗機來說,每架要用上幾百公斤的稀土材料,而這些東西,它們本國幾乎不產,必須依賴進口。問題是,進口渠道大多都指向我們。不光是原料,連高端精煉和零部件也得靠我國企業(yè)供貨,這就是現實。
![]()
F35
這也是為什么G7這次突然“集體焦慮”了。他們發(fā)現,自己嘴上說要綠色轉型,要發(fā)展新能源,但一轉頭,發(fā)現連電動車電池的核心原料都得看我國臉色。怎么辦?那就組團搞個聯盟,計劃自己挖礦、自己煉、自己造設備,聽起來挺美。
可現實是:這些國家,尤其是歐洲那幾個,早些年為了環(huán)保、為了省錢,把本國的精煉廠全給關了。現在想重啟,不僅技術沒了,工人也沒了,連配套產業(yè)都得從零開始。說白了,這不是搭個廠房就能解決的事,是整個產業(yè)生態(tài)的問題。
![]()
礦是有的,但不是誰都能煉得出來
要說資源,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地底下確實寶貝不少。但他們能挖,不代表能用。問題就出在精煉這一步。以加拿大為例,雖然稀土儲量不少,可精煉能力幾乎為零。就像你家有一堆大米,但沒鍋、沒水、沒火,最后還得端著米去別人家煮飯。
而我國不一樣,幾十年埋頭苦干,把從礦石開采到精煉,再到組件制造、整機輸出的完整鏈條都搭建好了。不光產能世界第一,技術水平也處在頂尖位置。這不是哪一國說追就能追得上的。
你要讓G7這些國家復制我國的供應鏈?就算今天開始動工,十年之內都未必能出成果。更別提他們內部還一堆矛盾,美國總統(tǒng)一邊嘴上說要盟友合作,一邊又拿“吞并加拿大”這種話嚇唬人。你說這聯盟的“凝聚力”,能有多少?
![]()
G7吵吵著要搞“礦產聯盟”,最開心的倒不是美國、英國,而是加拿大。畢竟這事一搞起來,資源出口必然增加,訂單多了,經濟受益明顯。但對其他國家來說,這聯盟真能讓他們擺脫對我國的依賴嗎?很難。
搞這么一出,表面上是想減少我國的影響力,實際上卻暴露了他們自己的產業(yè)空心化問題。說到底,如果沒有完整的生產鏈,沒有技術積累,只靠“挖礦”是撐不起產業(yè)升級的。
更尷尬的是,如果這個聯盟真搞起來,全球產業(yè)鏈可能被人為割裂,綠色轉型的節(jié)奏也會被拖慢。新能源車、電池、風電設備,這些都離不開原材料的穩(wěn)定供應。一旦供應鏈被人為切斷,不光他們自己受傷,全球市場都會跟著埋單。
![]()
我國一直強調合作共贏,從來沒想過壟斷。該出口出口、該合作合作,“一帶一路”倡議不就是為了全球互利嗎?可G7偏偏選擇筑墻設限,試圖用“拉小圈子”的方式來搞地緣政治,結果只會讓自己更被動。
G7想通過“礦產聯盟”掌控局勢,結果反而映出了自己的短板。這場“聯盟秀”暴露的,不只是資源焦慮,更是制造能力、政策思維和全球合作觀的一種停滯。
礦產這事,說到底是產業(yè)鏈的長跑,不是話語權的短打。誰能堅持,誰就掌握未來。G7還在起步,中國已經在終點等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