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我國的常勝將軍,也是從南昌起義一路走來在戰斗中學習的典范,其指揮藝術之高超深受毛主席看重,一度被稱贊為最會帶兵打仗,但兩人之間也難免產生分歧。
1948年,粟裕向毛主席匯報工作的時候,后者突然生氣,大聲質問粟裕“你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
那么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后來二人的沖突又如何被巧妙化解?
解放戰爭中的斗膽直陳
![]()
粟裕將軍向來有自己的作戰藝術和思維模式,他作為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在作戰過程之中總是能實事求是又靈活大膽,尤其是在后來的解放戰爭期間,粟裕根據一線作戰的實際情況,對正在進行的戰略和戰役接連幾次向中央軍委提出意見。
1946年6月底,國共之間的全面內戰已經爆發,毛主席在當時提出了一個南線作戰計劃,要求山東和太行兩大地區的主力逐步向外線出擊,向南作戰,實現殲滅此處敵軍有生力量的作戰目標,擴大和保衛解放區。
此次戰役算得上是內戰爆發之后華中片區的一場大戰。
![]()
而粟裕在接到命令之后卻指出出擊外線有三種不利因素,首先是淮南人口較少,部隊遠渡淮南之后,難以保證糧草問題,其次是主力西進的情況下,少量的留守部隊難以擋得住迎面之敵。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就很容易丟失蘇中地區,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最后淮南的敵軍力量過于強大,相比之下不如以蘇州為主。
所以在深思熟慮之后,粟裕在1946年6月29日向中央斗膽直陳,建立華中野戰主力留守蘇中地區,先打內線幾個勝仗,再向外線轉移,中央在經過反復研究之后,肯定并采納了這次策略。
![]()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解放軍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雖然國民黨軍失去了主動性,但其正面的總兵力仍然具備優勢,當時的劉鄧大軍作戰依然很困難。
粟裕對于這種情況進行一番考慮之后,主動向中央提出了今后作戰和建軍的4點意見,主張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采用忽急忽緩的作戰模式徹底殲滅敵人,只要發動兩次殲滅戰,形勢就可能發生變化。
中央在收到粟裕的電報之后非常重視,毛主席親自定奪,周恩來任弼時,陳毅等人傳閱一圈之后又回到了毛主席手里,雖然在一開始未被采納,但隨著作戰形勢的改變,粟裕重申了這一問題,最終實施了運動戰法,以機動性的模式殲滅敵人。
豫東戰役中的分歧
![]()
有了粟裕提出的全新作戰模式,我們的幾路大軍在解放戰爭后期呈現出品字形布局,實現了在江淮河漢中原地區的縱橫馳騁,基本完成了開創中原解放區的重要作戰任務,此時的國民黨軍就只剩下了裝備上的戰略優勢。
粟裕提出在運動戰中殲敵的決策,是在執行中央軍委關于渡江南進作戰的決策前提下,所以他們除了在中原地區由三個野戰軍配合尋找殲敵的機會之外,還要著手進行渡江南進的任務。
![]()
毛主席所給出的命令是在3月下旬出動渡江,而粟裕所率領的華野第一第四第六縱隊以及兩廣縱隊和特種兵縱隊等早從2月下旬開始就已經準備渡江工作,但此時的粟裕仍然在思考渡江作戰的利弊。
畢竟早在1944年底的時候,他已經有過指揮軍隊進行渡江作戰的經驗,他曾率領新四軍第1師南下,一直到1945年10月才返回蘇北,當時部隊面臨著無后方援助的困難,粟裕對此感觸頗深。
所以在反復權衡之后,他始終認為留在中原殲敵遠比出江南作戰更加有利,所以曾向陳毅提出了這一想法,后者聽了以后鼓勵粟裕向劉伯承鄧小平和中央軍委以及中央工委請示。
![]()
而粟裕在當天就正式致電劉伯承,鄧小平,提提出了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打殲滅戰的建議。
中央在一番商討之后認為,從當前中原的形勢來看,如果粟裕渡江,那么敵軍將會抽調幾個師,不僅有利于中原作戰,也能有利于全國解放全局,如果粟裕部選擇加入中原作戰,此舉也比較穩妥,同樣能夠打開中原戰局,主要取決于自身的準備以及過江條件。
![]()
粟裕在接到這份電文之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隨后向黨中央呈報了一封大約3000字的電報,大致意思是我大兵團遠離后方作戰,得不到群眾的配合,行動也得不到保密傷病員更加是難以安置補給也非常困難,重裝備發揮不了作戰威力。
糧食將會變成最嚴重的問題,自己曾經在天目山作戰時有不到2萬人,就是因為大后方糧食的缺失導致三個月之后就人困馬乏。
這份長電報得到了毛主席以及中央領導人的重視,隨后下令粟裕和陳毅等人親自趕來匯報具體情況。
毛主席的疑惑
![]()
粟裕和陳毅二人在4月25日從濮陽出發,為了不貽誤戰機,他們晝夜兼程,在4月30日就到達了河北阜平縣城南莊,參加了后來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
會議的第1天,粟裕就匯報了三個華野縱隊暫不過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殲滅戰的作戰方案,并且詳細闡述了提出這一方案的根據。
當時有很多人都同意粟裕的意見,決定在戰略總方針不變的情況下,同意粟裕部暫緩南進,集中兵力殲滅長江以北的敵軍。
要知道當時的華野即使留在中原殲敵也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對于粟裕的匯報,就連一向沉穩的毛主席也有些不相信,甚至表現出頗為生氣的樣子,問粟裕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
但粟裕卻認為,既然決定了推遲渡江,就必須展現出這一決策的最大價值,這就等同于向軍委立下了軍令狀,如果打不好這一場戰役,那么自己也沒有顏面繼續渡江作戰了。
5月5日以毛主席為主的中央軍委起草了命令,主張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并表示,目前粟裕的1,4,6縱隊暫不渡江,而是開辟渡江道路。
最重要的是命令中要求,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少則4個月時間,多則8個月內,要在汴徐縣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這在毛主席眼里似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粟裕卻有著莫大的信心,在明確任務之后,和朱德陳毅一起來到濮陽視察和動員,一場在中原的殲滅戰即將展開。
豫東戰役的最終勝利
![]()
在粟裕的作戰思維里,只要殲滅國民黨王牌第五軍,就等同于切斷了蔣介石伸向中原和華東解放戰場的一只胳膊。
但粟裕在進行分析之后認為,殲滅整編第五軍雖然具備有一定的條件,但同樣有不利因素,主要是我軍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地形對我不利。
而第五軍是蔣介石在關內剩下的兩大主力之一,下轄兩個整編師4個旅,另外還包括一個快速縱隊和一個騎兵旅。
不僅人數較多,裝備也很好,另外還有強大的炮火支援和步炮協同模式,而且一旦打起來,蔣介石必定會拼盡力量支援,到時我軍很有可能陷入被動。
最后粟裕決定在陳士渠兵團攻克許昌之后東進,引誘第五軍,由定陶南下,而自己則趁機南渡黃河。
![]()
國民黨方面果然判斷失誤以為解放軍要攻打徐州,慌忙派遣第五軍向北堵截,結果粟裕出奇制勝,決定先打開封后殲援敵,導致敵整編第66師和第13旅瞬間灰飛煙滅。
后來國民黨軍不肯放棄開封派出多路軍隊支援,粟裕決定棄城打援,于是命令阻擊邱清泉兵團的華野第一第四第六縱隊向南轉移,目標轉移為東面的區壽年兵團,不曾想當時的邱清泉見到解放軍南撤,試圖搶先占領開封,和區壽年部脫了節。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粟裕在6月27日抓住戰機,命令華野突擊團在區壽年部隊立足未穩的情況下進行了包圍。
![]()
蔣介石眼看著區壽年部要被全殲,在7月1日致電邱清泉讓他全力東進,擊破當面之敵,但解放軍方面早就部署好了阻擊部隊,邱清泉的東進毫無進展。
蔣介石又把自己的整編第25師從山東調到商丘和第三快速縱隊以及交警第二縱隊組成了西援兵團,由黃百韜率領前去救援。
對此,粟裕也有應對之策,直接速調華野第一第四縱隊,由葉飛負責指揮,對黃百韜部隊進行圍殲,因為行動迅速,黃百韜方面也在立足未穩之際就遭到了我軍的毀滅性打擊。
![]()
7月6日凌晨,解放軍殲滅了整編第25師三個團,黃百韜也被壓縮到了狹小地帶,失去了再戰之力。
從具體的結果來看,粟裕暫緩渡江的決策讓他在后來的豫東戰場上連戰連勝,不僅漂亮地完成了軍令狀,還直接震撼了南京,加速了解放戰爭的進程。
從這次偉大的勝利也可以看出,中央所進行的決策往往符合一線指揮員所觀察到的具體情況,讓毛主席感到震驚的是粟裕的強大指揮能力和對戰場的理解力。
參考文獻
[1]張瑞安.“常勝將軍”粟裕[J].文史春秋,2021,(04):21-26.
[2]夏明星.粟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J].黨史博采(上),2021,(05):54-58.
[3]韓繼云.粟裕五計定勝局[J].湘潮,2022,(03):29-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