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部名為《智子之心》的電視劇在臺灣大愛電視臺悄然上映。
電視劇原本以“人性”與“醫療”為主題,劇情卻因其中對日本軍隊形象的美化、對中國軍警形象的貶損而引發爭議,兩集播出后迅速被叫停。
這場風波并不只停留在影視圈,它觸碰到的是更深層的問題——關于歷史記憶、文化認同以及民族精神的守護。
![]()
壓迫記憶到“文明敘事”的悄然轉向
臺灣歷史上曾有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這段歷史在不同人眼中,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過去被稱作“日據時期”,如今在臺灣教科書上變成了“日治時期”,僅一字之差,背后隱含的,是對殖民本質的重新定義。
民進黨執政后,大幅調整歷史教材,將“抗日”弱化,將“日治”美化。
課本中減少了對日本殖民暴行的描述,轉而強調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制度改革等“現代化成果”。
這并非偶然,臺灣政壇上也有人公開為殖民統治張目。
然而,歷史不是化妝品。日據時期,臺灣民眾不僅被剝奪土地、語言、文化,還有上萬家庭的親人死于槍口和牢獄。
![]()
日據時期數十萬臺灣人因各種形式的鎮壓、戰爭和掠奪喪命,這些血跡斑斑的數字,顯然與“文明殖民”的說法難以相符。
在這樣的教育和宣傳下,年輕一代對歷史的認知愈發模糊,把統治者當成“現代化引路人”,把先烈抵抗當成“破壞秩序”。
歷史一旦被改寫,民族的根脈也容易斷裂。
情節成為意識的引導工具
《智子之心》的出現,并非孤例,更不是偶然。它反映的是一種趨勢——用影視劇作為工具,通過情緒包裝、劇情渲染來悄然重塑歷史認知。
導演柯一正是臺灣“時代力量”黨的知名人物,該黨派主張“文化獨立”,強調“臺灣主體性”。
![]()
柯一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部劇是“關于人性與選擇”的故事,強調“每個人在戰爭中都有自己的立場”,但他刻意忽略了劇中主角作為“日軍隨軍護士”的身份。
這并非簡單的角色設置,而是對戰爭角色的再定義。
劇中,女主角對日軍傷員悉心照料,為他們流淚祈禱,但對慰安婦、平民屠殺等歷史背景卻只字未提。這種處理方式,用“人道主義”包裹侵略戰爭的殘酷,實際上是在淡化責任、混淆是非。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劇中,中國軍警的形象被刻意丑化:語言粗魯、形象邋遢、行為粗暴,幾乎成了“反面教材”。
反觀日軍官兵,服裝整潔、舉止儒雅,甚至被描繪成“受害者”,讓觀眾在情感上產生誤判。
這樣的敘事策略,并非首次出現。近年來,臺灣一些影視作品屢屢出現“臺獨史觀”的痕跡,用“文化包裝”將歷史進行重構。
![]()
大陸網友將此類劇作批評為“奴顏媚骨”“替侵略者洗白”,國臺辦也明確指出,這類作品是在為殖民統治張目,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影視作品本應是記錄真實、反映人性的載體,而不是政治工具。但在某些創作者手里,劇本變成了“意識形態說明書”,觀眾看著看著,以為是在追劇,其實是在被灌輸一套“新歷史”。
民眾成為歷史記憶的守望者
面對這類帶有導向性的內容,并非所有人都選擇沉默。在《智子之心》播出風波之后,大陸以及臺灣島內部分觀眾發出質疑聲音,對劇中對侵略者形象的處理表示強烈不滿。
有網友指出,這樣的劇本是在“重新定義誰是英雄”,更有評論認為,這是一種對歷史尊嚴的傷害。
隨著事件發酵,劇中相關人員的過往言行也被廣泛討論。其中有演員因涉及爭議性言論,其參與的影視作品在大陸市場受到限制。
![]()
這一系列反應反映出公眾在面對歷史問題時的敏感度正在增強。當文化產品觸碰到民族情感的底線時,社會自然會做出回應。
此外,教育領域也在逐步加強歷史記憶的重建。近年來,兩岸學者合作出版的歷史讀物,正在嘗試用更加嚴謹、客觀的方式還原歷史本貌。這些努力雖然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扭轉長久積累的認知偏差,但卻為歷史正義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影視作品中出現不當表達并非不能理解,但當這種表達成為一種趨勢,就需要警惕其背后的文化傾向。
文化并非無源之水,它根植于社會結構、教育體系和歷史經驗之中。
一旦文化產品開始系統性地偏離歷史事實,社會的價值觀也就容易發生動搖。
![]()
與此同時,大陸在文化表達方面也加強了正面敘事的建設。通過一系列反映抗戰精神、民族團結的影視作品,弘揚愛國主義和歷史責任感,增強年輕一代的歷史認知。
這種正向表達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托付。
面對文化表達中的歷史偏移,社會各界的共同守望變得尤為重要。從觀眾到評論者,從編劇到教育者,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防止歷史被誤讀,記憶被篡改。
結語:歷史不是舞臺布景,烈士精神不容輕描淡寫
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是由千千萬萬人的真實經歷組成的。他們的痛苦、犧牲、堅持,不應被輕易淡化成一句臺詞、一段畫面。
尤其是在戰爭題材的創作中,更應當對歷史保持敬畏,對先烈保持尊重。
![]()
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擁有講述歷史的力量,但同時也承擔著講對歷史的責任。
當某些作品試圖通過鏡頭重新包裝曾經的侵略行為,當本應被銘記的抵抗被描繪成“阻礙發展”的障礙,這不僅是對藝術的誤用,更是對民族精神的消解。
歷史不能被剪輯,記憶不容被篡改。烈士的犧牲,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每一次對歷史的歪曲,都是對他們的再次傷害。
我們不需要用憤怒回應每一部不當作品,但我們必須用堅守去捍衛那段真實的過往。
文化的力量在于傳承,歷史的價值在于警醒。面對紛繁的敘事,我們應該始終記住,真正的歷史不是誰講得動聽,而是誰用生命寫下的事實。
![]()
只有把這些事實傳承下去,才能讓民族的記憶不被遮蔽,讓未來在真實的根基上繼續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