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政壇有點熱鬧,新上任的女首相高市早苗剛一登場,就急吼吼地對華甩出"三板斧",又是稀土又是南海,看著來勢洶洶。結果這邊中國外長王毅一個電話過去,一句"扣好第一粒紐扣",直接把日本的節奏給按住了。這事兒到底有多玄乎?日本這三槍打在哪?王毅又憑啥能讓它老實?
![]()
一、日本"三槍"齊發:稀土斷供+南海圍堵,新首相在急什么?
高市早苗內閣10月21日剛成立,轉頭就對華連開三槍,每一槍都打在敏感點上。說起來,這新首相的動作比前任快多了,與其說是"反華",不如說是想借對華強硬給自己立威——畢竟日本國內對她"右翼色彩"的爭議不小,急著用外交成績穩固地位。
第一槍:拉G7喊冤,給稀土管制"潑臟水"
今年10月上旬,中國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范圍,不光稀土礦,連重稀土、磁體技術這些高端產品都得經過審查。這一下,全球產業鏈都跟著緊張了——誰讓中國握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煉產能呢?日本立馬坐不住了,財務大臣趕緊跑到華盛頓,對著G7盟友哭訴"供應不穩定",呼吁大家一起"想辦法"。說白了,這就是想抱團給中國施壓,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在輿論上先占個便宜。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中國的管制不是"卡脖子",而是針對軍民兩用技術的合規審查。比如日本造潛艇、導彈用的高端磁體,以前隨便買,現在得說明用途——這要求過分嗎?日本自己對半導體出口也搞過類似管制,怎么到中國這兒就成了"不公平"?說白了,就是想借著G7的名頭,給中國扣頂"破壞供應鏈"的帽子,為自己后面的動作鋪路。
![]()
第二槍:跟美國簽協議,要建"去中國化"稀土供應鏈
光喊口號不夠,10月28日,高市早苗直接拉著美國總統在東京簽了個"稀土與關鍵礦產供應框架協議"。這協議可不只是說說,白紙黑字寫著要搞金融支持、建戰略儲備,甚至還定了六個月的時間表,要成立"快速響應小組"推進。目標很明確:打造一條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
這步棋其實是日本的老套路了。2010年中日釣魚島爭端時,中國曾暫停稀土對日出口,日本吃了大虧后就一直想"擺脫依賴"。這些年靠儲備、回收、海外投資,確實把對華稀土依賴度從90%降到了60%,但核心技術和精煉環節還是離不開中國。這次中國管制范圍擴大到技術和設備,日本相當于"舊傷復發",只能抱緊美國大腿——畢竟美國有礦、有資金,日本有技術,倆人一拍即合,想把"去中國化"從口號變成工程。
![]()
第三槍:南海"搭便車",給自衛隊找"通行證+油箱"
前兩槍打經濟,第三槍直接打向安全領域——而且繞開了東海,跑到南海去了。今年9月,日本和菲律賓簽的《互惠準入協定》(RAA)剛生效,10月就立馬在宿務搞了首次聯合軍演,美其名曰"人道救災",實則練的是"部隊怎么快速進入菲律賓"。緊接著10月26日,兩國又談妥了《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簡單說就是"日本軍艦去南海,菲律賓能給加油、修船;菲律賓缺裝備,日本能送零件"。
這倆協定配合起來,等于給日本自衛隊在南海配了"通行證+油箱":RAA解決"人能到",ACSA解決"物資能送"。以后日本軍艦在南海晃悠,就不用老遠從本土運補給了,直接在菲律賓"加油續航"。更關鍵的是,這是日本戰后首次在南海建立"準軍事存在",背后藏著更大的野心——借著"支持菲律賓",把自己的安保范圍從東海擴展到南海,順便給美國的"印太戰略"當馬前卒。
二、王毅一句話破局:"扣好第一粒紐扣",警告新首相別跑偏
就在日本三槍齊發的節骨眼上,王毅外長給日本新任外相茂木敏充打了個電話,上來就用了個比喻:"新內閣上臺,就像穿衣服扣紐扣,第一粒扣歪了,后面全得跑偏。"這話聽著溫和,實則暗藏警示:你高市內閣要是一開始就把對華政策定調為"對抗",后面想掰正可就難了。
為啥這句話能讓日本老實?因為它戳中了日本的軟肋:日本根本耗不起對華關系惡化。
一方面,日本經濟對華依賴太深。2024年中日貿易額超過3500億美元,日本車企在中國賺的錢占全球利潤的40%,半導體設備對華出口占其總出口的30%。真要"脫鉤",日本企業第一個不答應。高市早苗自己也說"不想脫鉤",但身體很誠實——一邊喊著"去中國化",一邊又怕中國真生氣。
另一方面,日本在稀土問題上底氣不足。別看它跟美國簽了框架協議,但想建"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少說也得5到10年。現在日本企業倉庫里的稀土儲備只夠撐半年,要是中國真卡住合規審查,日本的汽車、電子產業就得停擺。王毅的警告等于提醒它:別把經貿和政治綁在一起瞎折騰,否則最先受傷的是你自己。
果然,電話打完沒幾天,日本外相就趕緊表態:"中日是重要近鄰,愿意加強各層級往來。"態度軟了不少——畢竟"第一粒紐扣"的比喻太形象了,要是真扣歪了,高市內閣可能還沒站穩就得栽跟頭。
![]()
三、日本的算盤打得精,但真的很骨感
說到底,日本這三槍看著猛,其實漏洞不少。高市早苗想借對華強硬討好美國、穩固國內支持,但現實是:對抗中國,日本既沒資本,也沒好處。
先說稀土牌。日本喊著"擺脫依賴",但全球稀土產業鏈是中國幾十年砸錢砸技術堆出來的。從挖礦到煉制成磁體,中國有完整的技術壁壘和規模效應。比如分離提純技術,中國企業能把純度做到99.999%,日本自己搞,成本得翻三倍;再比如回收技術,中國已經能從廢舊手機、汽車里提煉稀土,日本還在實驗室階段。就算美國幫它找礦,澳大利亞的稀土礦雜質多,加工起來費時費力——五年內想替代中國?基本不可能。
再說南海牌。日本想借菲律賓在南海刷存在感,但菲律賓也不傻。小馬科斯政府雖然親美,但更看重經濟利益——中國是菲律賓第一大貿易伙伴,去年貿易額超過800億美元,比美日加起來還多。菲律賓允許日本軍艦停靠,但絕不會讓日本把南海變成"對抗中國的戰場"。
至于拉G7施壓,更像是自欺欺人。G7里,德國、意大利的企業比日本更依賴中國市場,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就說過"不跟中國脫鉤"。日本想讓大家一起對華強硬,結果很可能是"自己跳得歡,別人看熱鬧"。
![]()
結語:王毅的警告,日本聽得懂但做不做得到?
王毅外長的"紐扣論",其實是給日本新內閣留了個臺階:只要你扣好"穩定、建設性"這粒紐扣,別在臺灣、歷史問題上瞎折騰,別把經貿和安保綁在一起搞對抗,中日關系就不會跑偏。
但問題是,高市早苗內閣能做到嗎?從她上臺后參拜靖國神社、否認慰安婦問題的動作來看,右翼底色難改。或許短期內她會收斂,但長期來看,日本想借"反華"討好美國、實現"軍事正常化"的野心不會變。
![]()
對中國來說,與其糾結日本"開幾槍",不如做好自己的事:稀土技術繼續領先,產業鏈自主可控,南海維權寸步不讓。畢竟,實力才是硬道理——日本越是跳腳,越說明中國捏住了它的七寸。王毅一句話能讓它老實,靠的不是口才,而是中國實實在在的國力。
說到底,日本這三槍,更像是"紙老虎"——看著嚇人,一戳就破。要是高市內閣真敢把"反華"當國策,那最后只會證明:跟中國對著干,日本注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