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新疆且末縣,一座750千伏變電站通電運行。
4197公里的電力環網,終于將塔里木盆地徹底圍成一圈。
![]()
環網不是簡單聯網,而是讓電網從獨木橋變成高速立交橋——抗堵、抗斷、還能跑重載貨車。
普通電網像鄉間土路,一個變電站壞了,整條線就得癱瘓。環網呢?電力可以多路并行,哪條路堵了,立馬換道——拿南疆來說,以前220千伏電網供電能力有限,一旦出故障,周邊幾百公里都得摸黑。
![]()
環網一通,相當于給電網裝了雙保險——哪怕一段線路檢修,電也能繞著走。這就像城市地鐵環線,少了一站,照樣能轉完全程。
750千伏和220千伏,差的不只是數字。舉個例子,220千伏線路輸電距離300公里內還行,遠了就得掉鏈子;而750千伏線路能穩送600公里以上,輸電容量直接翻十倍——從30萬千瓦沖到300萬千瓦。
![]()
這差距,好比拖拉機和高鐵的區別。以前南疆的電,像老牛拉車,現在直接換上磁懸浮。
為什么非得搞環網?其一,南疆用電量2024年已飆到700多億千瓦時,是2010年的6倍——電不夠,工廠開不了機,項目落不了地。其二,新能源爆發式增長,光伏、風電建得快,電送不出去也是白搭。
![]()
環網一成,新增接納新能源超800萬千瓦——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型省份的發電能力。
可這能量環為啥修了15年?真的,不是技術不行,是老天不給活路。
塔克拉瑪干沙漠占塔里木盆地六成面積,沙子是活的。推土機剛推平路,一夜風沙,路就沒了。大型設備一開進去,輪子陷到齊腰深,像踩進流沙沼澤。
![]()
建設者怎么辦?硬生生造路——推沙、鋪土工布、壓石渣、灑水碾壓,一條路得反復修三遍。這哪是修電路?分明是在沙海里釘釘子。
有段工程在昆侖山余脈,海拔3000米,坡度60度。塔材運不上山?架索道。材料吊上去,工人還得靠抱桿一點點組塔。
![]()
最狠的是,鐵塔基坑剛挖好,風一吹,沙子立馬填滿。怎么辦?三快施工法:快挖、快裝、快澆。混凝土一倒進去,還得點滴養護——像輸液一樣慢慢灑水,不然沙漠高溫下,混凝土直接開裂。
這還不算完。線路穿過胡楊林,鐵塔得加高,避免壓到樹冠——生態保護紅線,一條也不能碰。
![]()
臺特瑪湖濕地,施工必須繞行。鐵塔立好后,還得鋪48萬平方米草方格——相當于60個足球場,用來固沙。
想想看,上萬人次,5000多個日夜,每天上千人同時在崗。這哪是基建?是跟自然打了一場持久戰。
![]()
有人問,為什么不早點建?其實,2009年新疆才首次建成750千伏變電站——技術積累要時間。
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新疆構建內供七環網、外送六通道——環塔工程正是其中關鍵一環。
國家能源局《電力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指出,要提升跨區輸電能力,支持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光基地建設——這工程,就是為西電東送鋪路。
![]()
現在,南疆最大供電能力提升20%,五地州相當于多了一個中等城市的用電量。
且末、若羌這些偏遠縣,終于能承接大工業項目。礦產開發、光伏制造,都不再是畫餅。
更重要的是,新疆第三條交流、第四條直流外送通道已在規劃——環網就是它們的起點站。
![]()
以前,南疆的光伏中午發得多,本地用不掉,白白浪費。現在,16點南疆還是艷陽高照,電可以立刻送出去——按國網測算,若開發1億千瓦光伏,可減少2500萬千瓦火電裝機。
這不僅是輸電,更是碳置換——用綠電替代煤電,全國都受益。
一條4197公里的環線,看似只是連點成環,實則打通了能源格局的任督二脈。
它讓南疆從電力末端變成能源樞紐,也讓死亡之海成了光明之源。
![]()
基建的盡頭,不是鋼筋水泥,而是時間與意志的沉淀。
有些工程,注定要用一代人去完成——因為它要改變的,是一片土地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