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振寧像 劉夕慶 畫
大科學家眼中的科學幻想
□ 尹傳紅
楊振寧先生辭世的消息剛一披露,“科幻朋友圈”里就出現了一張略顯泛黃的雜志頁面圖,上面載有一篇文章,標題是《幻想與夢想不同——記楊振寧教授為 <科幻世界> 題詞》,作者系時任四川聯合大學副校長的龍偉。這篇文章左側印著的,正是楊振寧1995年6月3日給《科幻世界》雜志的題詞:“幻想與夢想不同。”
![]()
《科幻世界》1995年第8期
龍偉當時還有一個身份——《科幻世界》顧問。他回憶,那年楊振寧專程從美國來到成都,為的是參加“四川省首屆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的頒獎典禮。這期間楊振寧看到《科幻世界》,眼睛為之一亮。此前,他對市面上流行的書刊品類頗有些看法,發出了這樣一番感慨:
馬路上報攤上和書店里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頗多,科技方面的報道少,科幻小說更是寥寥無幾,有點不堪設想!建設現代化強國,不能不重視科技報道,不能不重視科幻小說,這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環節。
整整30年過后,捧讀楊振寧那段感言,我不由地也生發感慨。確實,這位大科學家是以一種更高遠、更深邃的目光來審視科普、科幻和科技報道之“功用”的。在與龍偉的交流中,楊振寧進一步闡釋了他的觀點:
幻想、夢想,常常被人當做胡思亂想,不值一談。其實,幻想跟夢想不同。夢,是無序的、無意識的,相當復雜,夢中有現實生活的再現,也有無中生有,也有潛意識;而幻想,是有序的、有意識的思維活動。
幻想有了一定的科學依據,便更上一個臺階,成為科幻了。科幻,常常是創造發明的先導。幻想太重要了,可以說,沒有幻想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幻想是創造性思維活動。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最重要的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二者不可偏廢。
在楊振寧看來,唯有打破現狀才能出新。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現狀,破壞穩定的思維。給科學大家的話語做一番科幻解讀,豈不是可以說:伴隨著科學探索的進程所萌生的科學幻想,從誕生伊始便是創新思維的原動力之一。想象——科幻中的特質,不僅是心智的創造,也是一種擺脫“認知禁錮”狀態、直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
楊振寧像 杜愛軍 畫
楊振寧可能沒想到,就在他給《科幻世界》題詞,并對幻想、夢想和科幻進行闡釋后僅僅4年,《科幻世界》便因一個意外之喜而爆紅:該雜志1999年7月號發表了一篇名為《心歌魅影》的科幻小說,講的是有關記憶移植的故事,而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題居然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撞”上了!
10年后因拍攝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而名聲大噪的電影制片人龔格爾和導演郭帆,正是那屆考生,做了那道在高考歷史上極為罕見、帶著濃郁科幻色彩的作文題。《科幻世界》當年的總編輯譚楷告訴我,這樣一個“高考紅利”讓雜志的發行量一下就突破了40萬份,編輯部備受鼓舞,好勢頭持續了好多年。
![]()
楊振寧像 楊華 畫
就在要為本文收尾的當口,我翻到一本舊書《無窮之路——阿西摩夫科普作品選》(Asimov,現在通譯為“阿西莫夫”,本欄人物剪影即是阿西莫夫頭像)。書之“前言”開篇寫道:
1979年4月20日,李政道教授在訪問中國科技大學時,曾建議學生不要只限于讀科技書,還應該看些文藝作品和科學幻想小說。當時,他特別提到:“像美國的科學普及作家阿西摩夫的作品,還有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都很好看。”
早前,身為《科技日報》記者和“科幻迷”的我,有幸分別采訪過楊振寧與李政道這對曾經的“黃金搭檔”,一代科學宗師。遺憾的是,當時我并不知曉他們對科幻的青睞,因而也沒有就此發問……
![]()
作者:尹傳紅
來源 中國科普網
轉載 高校科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