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1983年1月17日清晨的槍聲在汕頭人民廣場炸響,圍觀的兩萬群眾中,蹲在第三排的老木匠攥著徒弟的胳膊直搖頭:“當官不為民作主,這王仲可是把咱海豐禍害慘了。”這個被槍決的縣委書記,正是陳云主政中央紀委期間親自督辦的改革開放后首例縣委書記貪腐要案的主角。
要說王仲這人的故事,得從三十多年前說起。1947年渤海戰役打得正酣時,膠東軍區有個叫王仲的排長,帶著二十個戰士摸黑端掉了國民黨軍一個機槍連。這個在戰場上有勇有謀的山東漢子,建國后轉業到廣東海豐縣任職,誰曾想三十五年后會在刑場上用眼淚懺悔。1980年海豐走私猖獗到街上賣魚的老阿婆都懂行話:“今天'白米'到港,'黑豆'走西線。”走私手表按麻袋計價,彩電冰箱堆積成山,連縣政府倉庫的緝私物資都神秘“蒸發”。
![]()
陳云在1978年接掌中央紀委時就說過句重話:“黨風不正,國將不國。”這話可不是虛的。1980年北京豐澤園飯莊的舉報信就印證了他的擔憂——商業部長吃頓飯少付127塊,這要擱現在不算啥,可那年頭普通工人月工資才40塊。有干部覺得處理重了,陳云把茶杯往桌上一頓:“今天少付飯錢,明天就敢動國庫!”
![]()
王仲的墮落恰似這種風氣的放大版。1981年查獲他辦公室保險柜時,辦案人員都傻了眼——成捆的港幣底下壓著三把手槍,抽屜里塞滿金戒指。最諷刺的是他辦公桌玻璃板下壓著親手抄的《為人民服務》,紙頁早被煙灰燙得焦黃。據他司機回憶,有次去深圳考察,王書記站在國貿大廈頂樓突然冒了句:“這樓要是能搬回海豐該多好。”旁邊人沒聽懂,現在想來,怕是早存了斂財享樂的歪心思。
![]()
當時海豐縣走私有多離譜?縣醫院產科護士都能兼職當“水客”,緝私艇出海前得先給走私頭目“報備”。王仲老婆收的“辛苦費”用麻袋裝,兒子開的公司專做“通關”生意。有個細節挺有意思:縣武裝部的槍械庫鑰匙,居然在走私犯手里保管著。這些荒唐事,直到1982年陳云派出的百人工作組進駐才被揭開蓋子。
![]()
要說陳云處理這案子的魄力,從兩件事就能看出來。一是他頂著“影響改革開放”的議論,堅持要辦成鐵案;二是當有人拿王仲的戰爭功績說情時,老爺子拍了桌子:“功臣就能吸人民的血?”最后定罪金額6.9萬聽著不多,可那是普通干部150年的工資,夠蓋三所希望小學。
![]()
王仲伏法三個月后,更大的“魚”浮出水面。副書記葉媽坎的罪行更駭人:倒賣軍火、勾結境外勢力、迫害烈士家屬,贓款能堆滿半間倉庫。最諷刺的是,這老賊辦公桌上擺著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扉頁還寫著“忠誠于黨”。陳云得知案情后連說三個“該殺”,直接推動了沿海省份的緝私風暴。
![]()
現在看這段歷史,有個現象值得玩味:當年被槍決的貪官,受賄金額還買不起現在的一塊名表,但造成的危害卻動搖國本。王仲臨刑前那聲“我對不起海豐父老”,倒給改革開放初期的干部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正如陳云在紀委內部會議上說的:“紀委干部要是和稀泥,就是在給棺材釘釘子。”這話糙理不糙,至今聽著都讓人脊梁骨發緊。
![]()
從豐澤園飯莊到汕頭刑場,陳云用七年時間給新時期的反腐工作立了規矩。那些年廣東沿海流傳著句順口溜:“金山銀山,不如陳云這座靠山。”這話雖帶戲謔,卻道出了老百姓對鐵腕治貪的期待。時至今日,當年參與辦案的老紀委提起陳云,總不忘補一句:“老爺子那雙眼,比X光機還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