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23日凌晨,一條來自江西前線的電報在重慶桂園地下作戰室被譯電員飛快抄錄。翻譯官抬頭喊了一句:“第九戰區報告,日軍34師團敗退,上高已克!”片刻沉默后,何應欽摘下眼鏡,輕輕敲了敲桌面,只吐出六個字:“漂亮,真是漂亮。”第二天的《中央日報》立即以整版頭條報道,上高的名字自此闖入全國視野。
![]()
要真正理解那聲“漂亮”,得把時間撥回到南昌會戰失敗后的第二年。南昌失守,對國民黨高層是一記重拳;對第九戰區的羅卓英而言,更像一根扎進喉嚨的刺。南昌地勢低、水網密,向來是長江中游的門戶。守不住南昌,整個贛湘粵防線都沒法安心睡覺。可在連續幾次爭奪中,日軍依舊牢牢占據南昌城,甚至利用城郊機場威脅長沙、衡陽。高層催促“再奪南昌”的同時,卻始終拿不出多余的精兵良械,一線將領只能自己想辦法。
羅卓英出身土木系,和蔣介石私交頗深,外界卻常把他看成“和事佬”。事實上,他的算盤打得精:要贏,首先得解決指揮鏈混亂的問題。此前第九、第三戰區各有各的電臺,各有各的“兵力保留”,臨時拼湊的命令經常互相抵觸。羅卓英干脆向重慶建議:南昌周圍由第九戰區一元指揮,其他戰區只提供兵員,不再插手戰術。蔣介石認可了這個提議,他也需要一場勝利來穩住國內外信心。
![]()
與此同時,日軍也在調兵。華北地區剛剛遭遇八路軍的百團大戰,日軍高層驚覺華北鐵路、公路頻繁受襲,于是打算抽調中部兵力北上增援。駐南昌的34師團原本想硬撐,但兄弟部隊33師團一接到“北援”命令就摩拳擦掌,34師團怕落了功勞,也急著在離開前再痛打中國軍隊一次。正是這份急躁,給羅卓英留下了可乘之機。
羅卓英的排兵布陣頗有幾分“田忌賽馬”的味道。手里最鋒利的矛,是張靈甫所在的74軍;最靈活的盾,則是李覺的70軍;王鐵漢所部東北軍裝備略好,士氣卻偏低,被安排去牽制日軍第20旅團。作戰要點很直接:把33師團騙到山區,讓70軍“且戰且走”,支撐三五天足矣;讓東北軍死守正面陣地,哪怕多挖一道交通壕也要擋住20旅團。只要把這兩支部隊拖住,74軍便能單挑34師團。
![]()
70軍從來不怕山地,他們在贛西丘陵里打起游擊,丟下一條條假電報,還故意讓斥候在樹林里大喊日語。33師團指揮官以為抓住了主力,追了三十多公里后才發現,對手只是穿插部隊。想回頭?退路早被封死,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向北。第20旅團更是郁悶,東北軍陣地蛇形散布,掩體層層,炮彈費了不少,前沿卻紋絲不動。戰場的主角,瞬間只剩34師團和74軍面對面。
74軍在中央軍系統里名氣甚大,他們用的是美制75毫米山炮、德式迫擊炮,還有從長沙倉庫里翻出的“蔡司”軍用望遠鏡。火力上的差距,讓34師團第一次體會到“被壓著打”的滋味。張靈甫幾乎把教范完全搬到實戰:先炮擊,再兩翼穿插,最后短兵相接。3月22日黃昏,742團在荷葉塘奪下日軍三座機槍堡,繳獲的歪把子輕機成堆。日軍重傷少將坂本勇不及轉移,成了俘虜名冊上分量最重的一行。
戰役進入第三天,34師團已經出現彈藥短缺。羅卓英審時度勢,命70軍大部隊迅速折返。熟悉山路的士兵晝夜兼程,兩天之內趕到上高以東。第33師團這才明白自己掉進了陷阱,急忙向北脫身,可鐵路已被炸斷,轉移計劃全盤落空。70軍、74軍就像巨鉗,合力把34師團釘在狹窄的曠野,日軍傷亡躥升。3月24日拂曉,日軍突圍無果,只得丟下大量輜重,向南昌方向敗退。
![]()
重大捷報飛抵重慶,何應欽一邊向蔣介石口頭匯報,一邊把羅卓英的“敵我傷亡對比表”反復端詳。表格上寫著:日軍被殲四千余,俘百余;我軍傷亡近三千,但保住了兩個整旅骨干。何應欽會心一笑,說道:“這是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在場幕僚忍不住竊竊私語——國民黨軍隊好久沒有在正面戰場這樣子贏過。
有意思的是,戰役勝利后,國際輿論給了不小的關注。美國《時代周刊》駐華記者跑到衡陽采訪,寫下一句頗具戲劇性的評論:“這不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勝利,卻是第一次用現代戰法拼下的勝利。”連同盟國情報機關也重新評估了中國戰區的潛力,美軍裝備援華名單因此被提前批復。
![]()
當然,上高之役并非完美。由于后勤緊張,74軍沒有力量繼續西進,未能直接收復南昌;而第70軍雖再立戰功,卻因補給拖欠,不得不就地休整。日軍很快調集增援部隊,于四月初重新穩住前沿。換句話說,這是一場戰術級勝利,卻不足以扭轉整個中部戰局。不過對1941年春的國民黨來說,能夠在連年失利后打出這樣一仗,已足以穩住內部和外部的人心。
戰后總結會上,羅卓英提煉出三條經驗:集中兵力打要害;讓最能打的部隊去做最關鍵的事;絕不在無準備狀態下與日軍硬拼。這三條聽似樸素,卻是抗戰以來多場教訓換來的。隨后,第九戰區在江西、湖南交界持續清剿日軍外圍據點,上高勝利帶來的士氣效應一直持續到年底長沙大火前夕。
![]()
試想一下,如果34師團脫困成功,或者74軍未能在二十四小時內形成合圍,上高戰役恐怕就寫不出“精彩”二字。何應欽的那句感嘆,既是對羅卓英指揮的肯定,也反映了當時對正面戰場久違的期待。可以說,1941年的春天,中國軍隊用有限的資源證明:只要指揮得當、兵力集中,照樣能擊敗裝備優越的日軍。這份自信,并沒有隨著上高戰斗的硝煙散去,而是成為后來整個華中戰線堅持到底的底氣。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