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是不是很快就要腦梗了?”在門診中,醫生每天都會遇到類似的焦慮患者。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已超40%,意味著每兩個中老年人就有一個被斑塊困擾。但頸動脈斑塊真的等同于腦梗倒計時嗎?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
一、血管里的“小疙瘩”:斑塊≠定時炸彈
頸動脈斑塊就像血管壁上結的“水垢”,主要由膽固醇結晶和鈣質沉淀構成。但并非所有斑塊都危險,醫學上主要分為兩類:
1.穩定型斑塊(硬斑塊):纖維帽厚、脂質池小,就像裹了厚盔甲的“小疙瘩”,不易破裂,通常不會引發急性腦梗,多數中老年人的斑塊都屬于這種類型。
2.不穩定型斑塊(軟斑塊):纖維帽薄、脂質核心占比超40%,如同薄皮大餡的“餃子”,容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這才是腦梗的高危因素。
關鍵數據:我國每年150萬腦梗患者中,僅20%與頸動脈斑塊直接相關,且多為不穩定斑塊破裂所致。
二、這3類人需警惕斑塊“作亂”
王喜福主任醫師強調,以下三類人群即使斑塊不大,也需立即干預:
- 斑塊狹窄>50%+癥狀人群:出現過頭暈、黑矇、肢體麻木無力等短暫性腦缺血癥狀,提示斑塊可能影響腦部供血,腦梗風險比常人高8倍。
- 不穩定斑塊攜帶者:超聲檢查提示“不均質性回聲斑塊”“潰瘍性斑塊”,或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1mmol/L,這類斑塊破裂風險極高。
- 三高+吸煙人群: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或有長期吸煙史,會加速斑塊進展,使穩定斑塊在3-5年內轉化為不穩定斑塊的概率增加3倍。
對于大多數斑塊患者,做好以下4點就能有效降低腦梗風險:
1. 藥物干預要精準
他汀類藥物不僅能降血脂,還能增厚斑塊纖維帽。研究顯示,堅持服用瑞舒伐他汀1年,不穩定斑塊穩定率可達68%。但需遵醫囑,不可自行停藥。
2. 飲食牢記“三多三少”
多吃深海魚(每周2次)、燕麥、黑木耳;少吃動物內臟、反式脂肪酸(油炸食品)、高鹽食物。地中海飲食模式可使斑塊進展速度減慢40%。
3. 運動像給血管“洗澡”
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騎自行車),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幫助清除血管內多余膽固醇。堅持6個月可使斑塊體積縮小5%-10%。
4. 復查頻率別偷懶
穩定斑塊者每年做1次頸動脈超聲;不穩定斑塊或狹窄>50%者,每3-6個月復查1次,必要時加做頭顱CTA評估血管情況。
真實案例:65歲大叔的斑塊逆轉記
65歲的張叔去年體檢發現右側頸動脈有12mm×3mm的不穩定斑塊,LDL-C達5.2mmol/L。在醫生指導下,他堅持服用他汀類藥物,每天快走40分鐘,飲食中增加三文魚和亞麻籽。今年復查時,斑塊縮小至8mm×2mm,纖維帽厚度增加,血脂也恢復正常。
劉鵬主任醫師點評:“早期干預能讓很多不穩定斑塊‘轉危為安’,即使是穩定斑塊,也能通過生活方式調整實現‘零進展’。”
早發現≠早腦梗,關鍵在“管理”
查出頸動脈斑塊不是腦梗的“判決書”,而是健康管理的“提醒函”。與其恐慌焦慮,不如記住:穩定斑塊靠堅持,不穩定斑塊靠干預,定期復查是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