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樂菱(女兒) 郭瑞煒(父親)
共青團上海市委官微“青春上海”10月28日19點發布消息:近日,臺灣殘疾歌手鄭智化批評深圳機場“無人性”,逼行動不便乘客“連滾帶爬”登機,引發熱議。
![]()
事情發在10月25日下午,歌手鄭智化微博發文講自己深圳機場遭遇:登機時,升降車停至機門離機門地板25公分,他輪椅推不進,腿也沒法跨入。操縱升降車司機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他連滾帶爬進飛機。
25日傍晚6時許,微博賬號@深圳機場在鄭智化上述微博評論區留言致歉,并表示已啟動核查。當晚11時許,深圳機場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情況說明。隨后,鄭智化登機監控片段曝光,視頻顯示現場有工作人員協助,鄭智化的描述與畫面不符,輿論風向隨即反轉。10月27日下午,鄭智化發布微博為“連滾帶爬的用詞道歉”“是我登機過程不順,一時氣憤的遣詞”。
撇開誰對誰錯,我們一起品品鄭智化說的“因事件引發的對少數群體利益的關注,比我個人感受意義更大……”
![]()
2020年11月1日舉行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口數量達8500萬。當下,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殘疾老齡化和老齡殘疾化現象更加明顯。殘疾人口與老齡化現象的結合也讓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無障礙環境建設適用人群不僅僅是殘疾人,更包括老年人、孕婦、兒童等有需求的廣大人群。
事實上,一個國家如何對待殘疾人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晴雨表,能借此看清該國家文明程度高低水平。當社會的空間、制度、技術、信息沒為不同身體狀況人提供平等的通道、規則時,障礙就出現了。殘障并不是個體的錯誤,更不是個體的選擇,大多是環境、條件與制度對多樣性不友好造成的。普通人習慣把殘障視為人的弱點,其實,殘障也是人類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就像人的長相、智力、體力存在差異一樣。要讓幫助隱形,讓尊嚴顯形。
在過去,我們一直習慣把殘障理解為“個人缺陷”。過去若干年,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善意,多是停留在“幫一把”上:有人攙扶、有人抬輪椅、有人讓座、有人關愛,這肯定是善意,但這善意依然建立在一種無形結構上——他們無法自主生活。今天文明的核心觀念已發生巨大轉變:從“幫助他們”到“不需要被幫助”——真正的文明,不是不斷派人“幫”,而是設計出讓他們無需被幫的生活。這意味著,幫助不再是場被凝視、被圍觀、被留意、被表彰的表演,是種悄無聲息的存在,是時光無痕大尋常。
這幾年,不必說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我們暑期研學去的銀川、烏魯木齊、喀什,許多地方輪椅使用者去商超、高鐵站、地鐵站,到高速公路服務區,不會被人們注視,因為坡道、電梯,就在那兒;在日本街頭,我們看到盲人“快步”走在大街上,不需“別人領”,因為盲道平整、連續伸向前方,較為安全;在多哈親見聽障者辦登機,不需“專人服務”,因所有信息早已通過多模態方式清晰傳遞給他。這是真正的尊嚴,不是“被照顧”,而是“不必被照顧”。
從更寬視野看,一個社會怎么對待弱勢群體,體現了這個社會的本質屬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2022年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有力推進了我國無障礙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已從“無障礙設施建設”逐漸向“無障礙環境建設”過渡,從“設施”到“環境”,意味著無障礙內涵在逐步擴大。
記得曾讀到一句話:對待弱勢群體,必須落實從慈善邏輯到權利邏輯——一個文明社會最根本的變化,是從“慈善”轉向“權利”。
畢竟,中國有幾千萬的殘障人,他們真的是弱勢群體。給他們建更多輔助行動設施,不是給他們特權,而是為了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自由地在城市中出行、穿梭,讓他們憑一己之力,也能與你我們一起享受生活的清風與陽光,體驗熱鬧、繁華,這才是更值得追求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